我姓‘来’我想知道为什么百家姓里 没有‘来’这个姓

2024-11-26 14:29: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百家姓阿 只有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

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其中,北京市2250个,上海市1640个,沈阳市1270个,武汉市1574个,重庆市1245个,成都市1631个,广州市1802个。

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阎福卿等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却多达7720个。但这还不是确切的数字。

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

很多少数姓不收录是很正常的

来姓分布2006-08-02 12:30

河南来氏


萧山来氏的祖先起源于河南鄢陵 (鄢陵是春秋时郑伯克段于鄢的故地),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来氏河南五世如下:


第一世:来大户,字仲实,宋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配李氏,子一,名为来之邵。


第二世: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落职知英州,配高氏,子一,名为来时。


第三世:来时,字以中,绍兴初以李光推荐,授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因李光与秦桧议,事不合,秦桧讽御史何铸劾光谪琼州,时亦遭贬,配钱氏,子一,名为梁叔,卒年五十四。


第四世:来梁叔,字国材,以父为秦桧所抑,隐居不仕,配王氏,子一,名为廷绍,卒年五十八。


第五世:来廷绍,字继先,即迁居萧山为第一世祖。


来廷绍这一支,估计是宋朝南渡时的随迁户。他的祖父来时,宋高宗绍兴初年曾在江西袁州任官, 廷绍即在绍兴二十年 (1150年)生于袁州,宁宗庆元六年(1201年)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从杭州渡江至萧山西兴时得急病,未能赴任,卒子祗园寺,葬于湘湖,直系亲属定居萧山,奉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 当时可能有一部分族人先行至绍兴,也就定居于绍兴,所以新编《萧山县志》在《姓氏》章的《部分大姓来历》一节中曾有记载说:


“来姓:祖籍河南鄢陵,随宋室南渡,定居绍兴。后分两支,一在绍兴,一居本县今长河乡的,长河头,后又分支于今浦沿及闻堰乡等地。全县有1.6万余人,长河一地即达5000余人。”



介绍文件
来姓起源

来姓起源



来姓出自子姓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王+晋)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


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姜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



介绍文件
来姓迁徙史

萧山来氏迁徙史



宋朝时期

回答2:

起源: 
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见《史记.殷本纪赞》。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郡望堂号:江都郡 姓氏家谱:萧山来氏家谱 历史名人:来济, 来曜, 来秉奎 下面是我们山东寿光的家谱上的序:来氏序者,序来氏也。周有来章,汉有来歙,唐有来济。来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即今之世,登莱莒州、益都、朐邑、乐安、寿县,来氏之姓,渤海(这儿还有两个字,我不认识)。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闻吾姓,愕然惊,哑然笑者,真犹蜀犬吠月,粤犬吠雪,少所见而多所怪。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实所见者小也。余自少时,至乐安西族,见其谱云。我是我们那儿的第21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第11世来笑山(字秀春),现在有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五月立石。我们那儿的排辈是这样的: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我是延字辈。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萧山来氏,属于子姓,由于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视为不是古姓。其实,来氏在史传中早有所见,东汉云台28将中就有来歙,因战功被封为征羌侯;三国时蜀有来敏,学识为时人所称;唐朝来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但因谱系失传,世系不易贯穿。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两宋之间,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来姓后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者,也有返迁回河南者,惜难详考。从现有资料看,萧山来氏的世系,派脉、事业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洛阳、延秋来氏的前十二世,据延秋来布周考列如次: ①来承甫 ②③④失考 ⑤来思信明末避乱,由洛阳迁延秋 ⑥来秉乾 ⑦来焕 ⑧来迎祺 ⑨来大生来廑生 ⑩来百龄 ⑩来加禄来加福 ⑩来宗有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赴陕州 三子太和、遂和、三和(后由陕州迁咸阳)。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相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①宗字之后有景字、志字和朝字、大字两种排法。 ②据传民国年间有孟县(现洛阳市吉利区)来敬斋过延秋时与族人相议,后续十六个字。 ③十六字排辈估计能传四百年。这一首小诗说明了洛阳地区来氏的渊源、字辈,有重要资料价值。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其世系如次: ①来泰(元末由楚入蜀,居于梁山。一②来均受一③来晁富一④来志清(以上四世均“潜隐未仕”。一⑤来昭宜良令-⑥来尚廉“好施予”-⑦来朝“拾金还主”-⑧来知德配倪氏,有子二人-⑨来时敏来时升邑廪生-⑩来许来谒来译邑廪生。 其中的来知德是蜀地来氏的第八世,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享年80岁。来知德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来知德在《明史》有传。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 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 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 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柠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来姓是不是山西洪洞县移民?说法不一.根据来应元(90岁)、来天均、来石固共同回忆、判断,来姓不属于大槐树下移民,其理由有三:一、从老爷庙石碑分析。村东北五百多米处有一老爷庙,上层塑着关羽的坐像,石梯十八阶,铺得非常讲究,是李自成在河南那年修建的。有一石窑炉是清同治十二年刻凿的。下层立一建庙石碑,捐资者90是来姓。石碑立在本村老爷庙内,若来姓是洪洞县移民,在碑文中一定会加以叙述,未叙述,就不会是洪洞县移民。二、爷爷堂古柏可证明。村中爷爷堂边,长一株两人合抱不严的古柏,其历史千年以上。而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移民令,至今只有610年。三、官坟古柏也可作证。在村东南处(铁王河村东)是来家的“官坟”,坟内曾长柏树几十棵,大的树龄在700年以上。原来来氏,分为七门。大门迁住卢氏村官附近,迁走时潜带“来氏家谱”,至今追查不回。 来氏受姓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候,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 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 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

回答3:

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
1 钱 0.22 0.68 309.09% 江浙。
2 顾 0.25 0.61 244.00% 江浙。
3 陆 0.31 0.74 238.71% 江浙。
4 崔 0.28 0.63 225.00% 东北、河北、山东、江苏。
5 汪 0.38 0.81 213.16% 安徽。
6 沈 0.5 1.03 206.00% 江浙。
7 史 0.25 0.5 200.00%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陕西、湖南。
8 萧 0.59 1.09 184.75% 湖南、江西、四川。
9 杜 0.4 0.62 155.00% 山东、辽宁、吉林、陕西、青海。
10 孔 0.29 0.43 148.28%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
11 方 0.36 0.53 147.22% 安徽。
12 孟 0.24 0.34 141.67% 山东、东北、河北、江苏。
13 郑 0.78 1.09 139.74% 浙江、华东、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东北、河南、陕西。
14 范 0.36 0.5 138.89% 东北、河南。
15 姚 0.35 0.48 137.14% 江浙。
16 许 0.54 0.74 137.04% 江浙、云南、甘肃西部。
17 金 0.32 0.41 128.13% 江浙。
18 尹 0.19 0.24 126.32% 湖北、江西、湖南、东北。
19 薛 0.42 0.52 123.81% 陕西、江苏。
20 江 0.26 0.32 123.08% 华东。
21 汤 0.19 0.23 121.05% 江浙、福建、湖南、黑龙江。
22 潘 0.41 0.49 119.51% 海南、江苏、甘肃西部。
23 田 0.38 0.45 118.42% 山东、四川、东北、河北。
24 石 0.35 0.41 117.14% 东北、河北、山东、四川、陕西。
25 吕 0.47 0.55 117.02%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
26 毛 0.27 0.31 114.81% 江浙。
27 邵 0.24 0.27 112.50% 甘肃西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28 侯 0.25 0.28 112.00% 湖南、安徽、东北。
29 龚 0.17 0.19 111.76% 江苏、长江流域。
30 秦 0.26 0.29 111.54% 江苏、河南、四川、黑龙江。
31 朱 1.3 1.44 110.77% 华东。
32 卢 0.47 0.52 110.64% 广东、海南、广西、甘肃西部。
33 程 0.57 0.63 110.53% 安徽、湖北。
34 曹 0.57 0.63 110.53% 四川、西北。
35 韩 0.68 0.75 110.29%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
36 魏 0.45 0.49 108.89% 山东、东北、河北。
37 蔡 0.46 0.48 104.35% 江浙、福建、广东、吉林。
38 袁 0.54 0.56 103.70% 江浙。
39 叶 0.42 0.43 102.38% 浙江、广东。
40 蒋 0.47 0.47 100.00% 华东、四川。
41 戴 0.39 0.39 100.00% 江苏、长江流域。
42 丁 0.42 0.4 95.24% 江苏。
43 文 0.17 0.16 94.12% 海南。
44 邱 0.27 0.25 92.59% 四川、江西、湖北、广东。
45 贺 0.18 0.16 88.89% 山西、内蒙古、青海、湖南。
46 徐 1.7 1.51 88.82% 华东。
47 吴 2 1.77 88.50% 华东。
48 冯 0.64 0.56 87.50% 广东、山东、河北、江苏。
49 谢 0.72 0.63 87.50% 广东、江西。
50 赵 2.3 1.99 86.52% 东北、华北、华东。
51 董 0.61 0.52 85.25% 山西、东北、河北、山东、云南。
52 万 0.24 0.2 83.33% 江西、江苏、四川、宁夏。
53 高 1.21 1 82.64%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甘肃西部。
54 段 0.23 0.19 82.61% 四川、山西、河北、吉林、云南。
55 夏 0.39 0.32 82.05% 江浙。
56 马 1 0.82 82.00% 东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
57 苏 0.47 0.38 80.85% 广东、黑龙江。
58 宋 0.81 0.64 79.01%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四川。
59 任 0.38 0.3 78.95% 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
60 贾 0.42 0.33 78.57% 黑龙江、四川。
61 武 0.18 0.14 77.78% 河北、辽宁、内蒙古、山西。
62 孙 1.5 1.15 76.67% 山东、东北、河北、江苏。
63 传 0.51 0.39 76.47% 云南、山东。
64 郭 1.15 0.87 75.65%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吉林。
65 余 0.41 0.31 75.61% 安徽、云南。
66 周 2.1 1.56 74.29% 长江流域。
67 彭 0.49 0.36 73.47% 湖南、江西、湖北、四川。
68 熊 0.32 0.23 71.88% 湖北、江西、湖南。
69 唐 0.65 0.46 70.77% 西南、湖南、江苏、山东、河北。
70 邓 0.54 0.38 70.37% 四川、重庆。
71 姜 0.37 0.26 70.27% 山东、东北。
72 王 7.4 5.19 70.14%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
73 曾 0.5 0.35 70.00% 广东、江西、湖南、重庆、四川。
74 邹 0.33 0.23 69.70% 江西、四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75 乔 0.18 0.12 66.67% 山东、江苏、黑龙江。
76 何 1.2 0.79 65.83% 四川。
77 刘 5.4 3.46 64.07%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
78 李 7.9 4.95 62.66%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
79 黄 2.2 1.35 61.36% 广东。
80 黎 0.18 0.11 61.11% 广东、江西、湖南。
81 常 0.18 0.11 61.11% 黑龙江、甘肃西部。
82 雷 0.23 0.14 60.87% 四川。
83 胡 1.3 0.78 60.00% 江西、安徽、湖北、四川。
84 梁 0.84 0.5 59.52% 广东。
85 白 0.29 0.17 58.62% 四川。
86 杨 3.1 1.77 57.10% 西南、山东、东北。
87 张 7.1 3.83 53.94% 山东、东北、河北、江苏。
88 林 1.2 0.64 53.33% 东南沿海。
89 罗 0.86 0.43 50.00% 广东、四川。
90 钟 0.38 0.19 50.00% 广东、江西。
91 谭 0.34 0.17 50.00% 湖南、江西、广东。
92 廖 0.34 0.17 50.00% 广东、江西。
93 康 0.28 0.14 50.00% 甘肃、四川。
94 陈 5.4 2.68 49.63% 东南沿海。
95 易 0.19 0.09 47.37% 长江中上游地区。
96 龙 0.24 0.11 45.83% 湖南、西南。
97 郝 0.3 0.13 43.33% 山东、河北、山西、东北、内蒙古。
98 阎 0.41 0.15 36.59% 山东、河北、甘肃西部。
99 于 0.62 0.19 30.65% 东北、河北、山东、陕西。
100 赖 0.18 0.04 22.22% 广东、海南。

注释:
1.判断名人的标准是以《中国人名大词典》(臧励龢等编,1980年上海书店重印)收录的4万5千多个人名为准。
2.该姓氏的名人率=中国名人比例%/中国人口比例%。
3.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答4:

本身百家姓里的姓氏也并不是最全的,没有"来"那肯定是这个姓氏太少见了

回答5:

唐朝则天女皇时的酷吏.来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