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校训的含义?

知行
2024-11-26 04:41:2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知行”校训最早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他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交大以此为训:
知:思想追求;行:生活方式;知行: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
校方把知行作为校训,希望每一个北交大的学子在学校努力求知求理,并能够学用结合,把所学化于己心,用于己行。

回答2:

知代表知识,行代表实践,含义就是只有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我本科,研究生都在交大念的。

回答3:

历史渊源话校训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09-3-27 15:43:00 点击量:2119

--------------------------------------------------------------------------------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没有校训的学校少之又少。校训是对学校文化精神的提炼和物化表现,当然也彰显着学校学人的个性特征。校训文字,易记易诵,底蕴深厚,被代代学人承递相传,时间一长,就成了学人精神品格展示的经典话语。在全国高校中,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可能是最短的了,就两个字:知行。但别小看这两个字,说起来,还有一番故事呢。
1909年,铁路管理传习所成立,中国第一所培养铁路管理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诞生,举办者奏本获批、寻址筹款、设计学制、选定专业、聘任教师、应付官衙,一切虽在艰难与顺畅的矛盾之中进行,却也心存高远,踌躇满志。然而,学校还有一个精神支柱和立校之本——没有校训,就等于学校没有了灵魂……
从北京交通大学的历史资料中查证,“知行”(To Know and To Do)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的纪念册上,当时学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关于“知行”二字出自何人之手、什么时间书写等,尚无实证,但据分析研究,此前的1921年9月10日,叶恭绰校长在交通大学京校开学典礼上讲话,曾系统讲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对交大师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学术独立,不受外力支配;二是学以致用,贵在贡献;三是学术愈精,应用愈广。他在讲话中抨击中国传统科举制度使读书成为谋取功名的阶梯,主张新型大学要将利禄与学术分开,“是故求学术造诣之深,必先以学术为独立之事,不受外界之利诱,而后读书真乐”。他认为“方今科学昌明,无处不有学问,小如砌墙运铁,大如行车造路,莫不含有至理,蓄有精义”,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叶校长的讲话,可以算是对校训要义的解释。推而究之,出现在当年毕业生纪念册的“知行”二字,可以理解为这两个字当时已经被约定为学校早期的校训,可见它的确立与叶恭绰校长和他的办学理念有直接关系。
还有学者研究提出,知行校训的产生,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知行观有必然联系。1918~1919年间,孙中山写成《孙文学说》,全面讨论知与行的关系。叶恭绰十分尊崇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的实业救国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先后到欧美多国考察铁路建设经营,对中国铁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本国铁路管理人才的培养作出重大贡献。孙中山的知行观,不可能不对叶恭绰产生影响。作为中国最早大学之一且专门培养铁路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当时尊崇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并有着先进办学理念的交通总长兼校长叶恭绰的主持下,把当时“负责督办全国铁路”的孙中山先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的新型知行观主张确立为自己的校训,在逻辑关系上,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百年世事,变故繁多。当年铁路管理传习所的史料,别说实物,就是在人们记忆当中的也是少之又少。关于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产生始末,还有学者在继续研究考证,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史料佐证当年校训的确立过程。但无论怎样,北京交大在建校初期就把“知行”作为立校之本,并在百年积淀中仍旧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知行统一,以知促行”的精神底蕴的积淀和内在定力的坚守,不能不令后人庆幸交大的魂灵常在常新。
关于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从办学理想上说开去,孙中山和叶校长当年关于知行观的解释,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颇具革命色彩。而单纯从文化与求知的层面上去理解,校训的寓义也深厚得让人探不到底,进而激发人们产生一股海越深,越要深潜的求知冲动。说得再直接些,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内的五之墙,便是求知冲动的源头之一。
进学校南门西行,到达22号楼学生公寓,有一座高大的文化墙,墙上赫然铺陈着一块浮雕,醒目地镶嵌着由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先生书写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5个大字,它使用不锈钢镀钛制成,每字1米见方,字体隽秀,熠熠生辉。这座高大的文化墙,因其上文字,被交大师生们称为“五之”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文取自《礼记·中庸十九章》,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第三阶段的“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五之墙”是“知行”校训的文化解释,前四个“之”归于“知”,后一个“之”属于“行”。
今天,“五之”墙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个著名景观,景观之下,交大人的知行风采也展示得生动活泼。

回答4:

知道就行

回答5: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