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构,从总体布局看,全文可一断为二:前半部分,作者倾笔写的是船、桥、灯、水、月、天……在这里,景是自然之景,天然之景,人只是景中的一个点缀。作者舒闲地从赏析者、旁观者的角度去察视、体会景中之味。但却未曾与景中之物发生直接的关系,与景中之人发生直接的对话;换言之,作者是受美景之陶冶,被美景所沉醉,颇有悠然自得、如入世外桃源之状。而后半部分,作者的情趣兴味已与前大不相同。因为河上有一种歌妓,驾着小船,到处兜拉生意,来了一只,被“受道德律的压迫”而不愿狎妓(即使是歌妓)的作者抱歉地拒绝了,受了三次窘。虽说那歌声是美妙的,甚至有点受之“诱惑”和“降服”,但听歌却又感到内心的不安和踌躇,这就生发了许多矛盾的思想,由此而怅惘到终篇。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叙及的几乎全是社会之状,社会之态。与之发生直接对话与联系的是人,是那些歌妓。虽说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社会现实,然而却难以超然,这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烦恼。
朦胧时代的人有种朦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