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主体性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平等性对话,注重对话环节的融会贯通,加强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创设多样的“提问性情境”、“故事型情境”、“生活经验型情境”和“开放性问题”以及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不断思考、主动探索,帮助幼儿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培养幼儿的反思、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2.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还应结合《纲要》精神和先进教育理念琢磨;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科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通过有效数学操作材料,分阶段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在整理、反思案例中成长。把理论渗透到真实的情景和过程中,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才能机敏灵活地教育幼儿,从容镇定地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偶发事件。
3.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幼儿当前认知水平,依照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性确定最近发展区[4]。教师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既要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无论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幼儿都不会对课程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应该考虑充分。备课,更多的是需要“备孩子”,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无论是制定目标、环节还是提问,都应遵循“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解决问题水平上的“最近发展区”, 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育方法不同,提高能力程度相同的教学目标。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应给予需要帮助的幼儿及时、准确、适宜的指导。组织幼儿进行“再创造”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幼儿深入探究,让“最近发展区”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兴奋点。
4.提供友好互助的互动平台,帮助幼儿学习的提高
在《纲要》当中指出教师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导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友互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在适时的时间和空间加以介入,在活动中提供隐性指导,创设条件引发幼儿之间的真正互动。例如:在引导大班幼儿运用《送动物回家》的桌面材料操作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分类、集合等的概念。在这个活动当中,幼儿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当然得出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
5.创设开放式的互动空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创设开放式的互动空间,让幼儿在亲身感知、主动探索的操作过程中学习和构建数学知识,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如:利用七巧板,让大班幼儿拼三角形等图形时,教师要求幼儿用两块、三块甚至多块七巧板来拼合,同时,看谁想出来的方法多。幼儿在摆弄、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反复地观察、求异、再观察、再求异,促使幼儿改变原有的组合,进行新的尝试,从而使思维更具独特性。
幼儿园数学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寓教于乐,让处在数字敏感期的孩子,对枯燥的数学感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所以游戏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生活化,越贴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学完成质量也越高。
2、简单化,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还局限在具象化阶段,越简单具体孩子越容易理解学习。
3、趣味化,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引导把握孩子的学习方向,尽量让游戏有趣巧妙,调动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可操作性,游戏尽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实物、玩具等,隐含着丰富数学概念和属性,引导孩子通过主动观察、探索,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何秋光学前数学,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