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着雨,淅淅沥沥。天空却并不阴霾,太阳好象马上就要破空而出,却被什么拉住始终象隔着一层纱。我斜坐在椅子上,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出神。时间不经意间从指间滑过,回过头去总有些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是这雨声,却和从前一样,没什么变化。轻柔,跳动,又略带伤感。宛如一首老歌,缓缓在耳边吟唱。
今天是阴历四月二十四,前两天老妈还念叨着姥爷的忌日快到了,没想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很巧合,姥爷的忌日和我阳历的生日居然一样。所以往年的忌日都是我最先想起,但是最近很忙,居然没有注意到。
八年了,姥爷离开我们一晃已经过了这么许久。还记得那年的星期二,我放学回家照例去以前的邻居那报个道。那时侯姥爷已经病得很重,随时都有可能离开,家里又赶上搬迁,很不方便。老妈怕事情突然特意叮嘱我那几天下学后先不要回家,去以前的老邻居那看下,有什么事好通知我。
那天,我和往常一样到了邻居家,屋子里围坐了几个人。其中一个和我关系很亲的叔叔告诉我,爷爷昨天晚上去世了。我先是一楞,淡淡地恩了一声。对于爷爷我没有什么好感,他的离开在我心中丝毫激不起任何波澜。
我和那位叔叔来到爷爷家的楼下。果然,墙上贴着报丧的白纸。上楼,走进屋子,老爸满脸泪痕地看了看我,想说什么却没开口。我转过脸,坐在沙发上吃饭。不一会老妈从里屋出来,也是泪眼婆娑。她告诉我,姥爷在今天也去世了。
我的头瞬间麻痹了,能清楚的感觉到脸上的表情在瞬间僵住。
“妈,我要去姥姥家!”我轻轻地,但是却很有力量。
“不行,等这边完事你再去吧,来得及。”老妈强笑着,“明天我先走,你和你爸爸后走。妈就不去送你爷爷了。”
“不行!我不去!”我几乎是在发怒,为什么,为什么我要留在这,为什么我要去送那个我根本不喜欢的人。
“听话。”老妈摇摇头,“等完事你再去,现在不能走。”
我转过身,不再说话。我知道老妈没有办法,这都是礼数,我走了老爸会很难看。罢了,我颓然地倚在沙发上,一言不发。
晚上,我一直无法入睡。隔壁的灵堂里低吟着佛经,白晃晃的日光灯照得我眼晕。睡吧,明天还有事做,老妈推了推我。我恩了一声,其实她不是也无法入睡吗。一闭上眼,我似乎就能看到姥爷坐在窗口,边摆弄着蚕宝宝边等我的样子。
上学的时候,只要每星期六,老妈都会带着我去姥姥家。姥爷有七个孩子,只有老妈一个女儿,自然是捧在手心,而我更是姥爷的心头肉。特别是他得病后的那些日子,对我更是出奇的好。如果是给我留下的东西,弟弟要是碰了,他都会不高兴。有些东西我其实根本不爱吃,但是看着他那期待的眼神,我无法再推辞,总是会吃的狼吞虎咽。我喜欢他微笑着看我吃东西时宠爱的神情。
天亮得很早,老妈早上给爷爷鞠三个躬,便离开了。我不得已还必须留在这,装腔作势地呆着,当时真想骂人。烦琐的仪式举行后,就是漫长的送殡之路。我心不在焉地应酬着,直到下午所有的事都弄好,我再也忍不了,催促着老爸赶紧打车去姥姥家。
一路上,我心中气上八下。我不知道前面会是什么状况,更不知道我要如何去面对那口黑漆漆的棺材。忐忑的心情在车子停止的那刻嘎然停止,我从很远就看到成堆的花圈,高支的帐篷,还有穿梭的人群。
不知道是怎样走进去的,我径自走园子,下意识地看着那扇窗,就象每个周末来的时候一样。可是这次,窗口不再有那熟悉的身影,那个我最敬爱的老人,此时正躺在冰冷的棺材中,再也不能看着我露出慈祥的笑。
我和姥姥还有老妈打了招呼,开始穿上姥姥给我预留出来的孝服。本来我给爷爷戴完孝就不应该再有,但是她们知道我肯定不会干,所以不顾俗理给我留了一件出来。姥姥还特意将头上的帽子给我正过来戴,表示我和亲孙子亲孙女没有两样。
我茫然地走出去,姐姐冲过来,略带愠怒地质问我为什么不早来,为什么等到现在。我无言以对,任由他们奚落。跪在棺木旁,看着旁边姥爷曾经睡过的被褥,还有那根拐杖,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姥爷,姥爷,姥爷!从小我是被他和姥姥带大的。小时侯我很淘气,喜欢登高上梯,有时候还哭闹着要回家。每当这时候,姥姥总会哄着我,抱着我,说妈妈很快就会来。而姥爷,则会出去,给我买上几个冰激凌。我最喜欢的就是大冬天躺在被窝里,盖着厚厚的棉被,美美地吃着冰糕。吃完后,总喜欢钻到姥姥被卧,然后把脚伸到姥爷那,笑着将冰凉的脚丫放到他的身上。然后有时候还一起和姥姥骂姥爷是老醉鬼。
后来回家去上学,每周末都会回来,姥爷总会提前给我买上好吃的,放在冰箱里。到了星期日那天,还特意会早早地回来。夏天,我每年都会在那里过暑假。因为爱吃西瓜,姥爷每隔几天都会买上一麻袋西瓜,让我吃个够。老妈骂我贪吃,他和姥姥还会护着我,说他们高兴看我吃东西。每年的过年,我从来不在家过。大年三十晚上,一边陪他们看电视,一边吃着零食。那些美好的日子仿佛就是一场梦,一下子被身边这口棺材击得粉碎。 葬礼很隆重,来吊唁的人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个人脸上都显出一种伤感,他们议论着姥爷的为人,以及曾经的故事。我这才知道,原来姥爷是一个多么受尊重的人。每位客人来我们都要跪在一边,磕头。大哥苦笑着说他已经一宿没睡,膝盖都有些红肿。我也笑了笑,认真而又庄重地继续着礼节。那是我为姥爷能尽的最后孝道,我愿意! 辞灵、送路,以及转天的出殡,我机械地进行着这一切。在辞灵的时候,我分明地看到旁边的大舅,那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眼睛里闪着泪光。大舅和姥姥的纠纷很严重,我几乎有些吃惊地看着他,居然也会落泪。或许真的是斯人已去,一切恩怨都随着那一声声的炸雷化为碎片了吧。 最后在火葬场的告别遗体,我终于最后看到了姥爷。他就象睡着一般躺在那,只是再也醒不过来。老妈在一边哭的死去活来,我默默地跟在人群后面,泪水无声落下。再见了,姥爷,再见……或许我不会表达,但是我,我想您能知道我现在的心情。再见姥爷,再见…… 后来听姥姥总是提起姥爷的种种,虽然更多时候是在骂,但是我能听出话里的那份幸福。她总是说姥爷是个很聪明的人,什么都会干,却很懒,什么都懒得干。她也会骂姥爷窝囊了一辈子,没和谁吵过架没和谁红过脸,公认的老好人。在他去世前,以前一直养过的和我同名那条大黄狗都从哥哥家跑回来,看望即将故去的主人,在场的几乎都流下眼泪。还有就是骂姥爷是个大糊涂蛋,连自己赚了多少钱都不知道。当姥姥决定盖起一片房子的时候他居然吃惊地看着姥姥,不知道自己居然还有那么多钱。最遗憾的一次是姥姥的老朋友在讲述姥爷当初追姥姥时候的风流史我居然没在场,让我郁闷了好久。 外面的雨停了,我的思绪也嘎然而止。时间真是厉害的杀手,八年时间居然将人的感情磨的如此淡薄。此时的我再也没有当初那刻骨铭心的痛,但是那种深沉的爱与想念已和我的血溶和在一起,在体内流淌。姥爷,我真的很想念您。老妈说过,今生的遗憾就是您没能来我们的新家住上一阵。拆迁那年,您虽然在生病,却为我们的事一直在操心。现在我们一家生活的很安稳,我想您一定也能看到,对吗?姥爷,我们没有别的方法,只能在您忌日的这天,由衷地对您说句谢谢,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谢谢您,谢谢您对我和妈妈的爱,谢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朱自清《春》
编辑本段《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编辑本段《春》赏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