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慢慢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清楚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宋词的格律,大抵和近体诗的规则类似,但其规定却更严。每首词牌均有
其定式,该用平时必须用平,该用仄时必须用仄,甚至韵脚的平仄亦有规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以下作者将之区分为词谱和韵部两
部份做解释:
1.词谱
每首词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处为平、何处为仄、何处要对仗、何处
要重复、何处要换韵等等,都有其规定。将这些规定写下来的词牌格律,便称
为词谱。由於词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种以上,而且每个词
牌甚至有多种词谱变化,因此作者在此亦无法一一列出。欲写宋词的读者,必
须自备一本词谱,如"白香词谱"或萧继宗著之"实用词谱"等等,方能进行宋词
之写作。以下我举一例子说明如下:
词牌:相见欢(又名忆真妃、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乌夜啼、月上瓜洲)
格律:010216 216 020112216 ... 007V 007 216 020112216
举例:
南唐后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南唐后主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词谱代号说明:
0 : 可平可仄
1 : 平声
2 : 仄声
3 : 上声
4 : 去声
5 : 入声
6 : 平韵
7 : 仄韵
8 : 上韵
9 : 入韵
V : 换韵
... : 过段
2.韵部
宋词的韵部较近体诗宽,主要在於宋词的韵脚允许通韵,也就是几个互通
韵部的韵字都可以押。例如上平一东、二冬可互通,上平三江、七阳可互通等
等。然而亦有部份相通者,如上平九佳韵,部份和上平十灰韵互通,部份和下
平六麻韵互通,两个部份是不能同时押的。由於此部份不易厘清,因此最好的
方法便是准备一本词韵来查比较好,如"词林正韵"等。
如果可能的话,请认真看一下我的回答。
1、你说的“词韵”两字并不准确,确切地说应该是“词律”,包括字数、平仄、句读、韵脚的安排、是否有领格字等等细致要求。既然词的创作过程被人们称之为“填词”,一个“填”字便包含了上述所有要求,而不只是我们仅仅在表面所看到的字数和断句,不然的话,就好似你把画画到纸张以外了。
2、平仄是语音范畴的概念,对于现代汉语普通话而言,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但这一说法并不能与古音中的平仄完全划等号,只能算作一种“约等于”。今音和古音的具体差异还需你细细学习。还是重复第一条的看法,如不按章法填词,便不能称之为“填词”了。
3、并非是你数错了,而是某些词牌存在有多种变体。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念奴娇》的一种变格,李清照的《念奴娇(萧条庭院)》是《念奴娇》的正格。至于正格和变格的概念,你找些书来了解,这里不多说了。
4、大体来说“慢”是长词、“令”是短词。四楼的朋友贴的那一大段里对这个问题说得挺清楚的,我要自己说倒不如那一段说得“专业”。
5、这实际是一处语气停顿,古代写什么都是没有标点的,包括顿号在内都是今人添加的。例如陈亮的《贺新郎》有一句“算世间那有平分月”,有不少书打印成“算世间、那有平分月”。为什么,因为八言太长,怎么断句,很难琢磨透,但这一词牌的这一句必须要求前三后五,有时就在打字的时候刻意加上顿号以示警觉。
6、我不明白你的“词文”是什么概念,“现代词”是指的今人填的词吗?总之如果总强调只限制字数和断句,其余都不管不顾的话,还不如去创作现代诗更加自由、直接。其实你自己也可以仔细去想一想,如果失去了平仄和用韵,词与现代诗还有什么差别呢?至于什么“词文”,辛弃疾不就是以文为词的典范吗,当然,我还是不大明白你指的是什么。
以下网站是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你可以来这里学习。
http://longyusheng.org/cipai/mulu.html
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的话,王力的《诗词格律》作为启蒙书籍也是该看一看的。
http://www.wcai.net/poetry/gelu/gelu00.htm
1.字数有要求,当然是要有词韵得!许多古字读音与今天的读音不同,所以《笠翁对韵》是必备得了
2.平仄就是声调的意思了: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再说的简单些: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字字按章才显工整!
3.不同时期的词牌,格律会有些微改变,以念奴娇为例,定格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还有变式,详见百科
4.词调用慢字的,这个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关系不是很大。令则是语尾助词。
5.句读都是后人加的,古人写字无有标点。现在为了方便我们看,才加上标点得
6.嘛,太专业,我回答不了
王力的《诗词格律》,这本书可以解除你的一切困惑!见下面的网址,下面的文字是顺便说的,不是很专业!主要还是看上面那本书!
1词韵根据韵部来,现在填词也要遵循词韵,只是现在填词可以选择符合当前发音习惯的今韵,不是非要用古代的韵部。
2平仄古今有差别,古代是五声,现在并为四声,现在讲一二声字为平声字,三四声字为仄声字。
3古代的词会有变体,同一个词牌可能会有加字或减字的情况(比较少),减字称为减字,比如《减字木兰花》,加字一般称为摊破,比如《摊破浣溪沙》,所以字数可能会有所不同。
4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比较短小,比如《如梦令》,长调比较长,比如《卜算子慢》。但后面加慢字意为慢词,慢词指唱的比较慢的词,不过慢词一般都比较长,基本上都是长调。
5允许,即句读,因为古代没有标点,是后人根据语气或意思加的,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6我不知道什么是现代词,所以无法回答。
回答仅供参考,谢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yes.看词牌定。如今不必严格遵守。
2.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写首好词是难。
3.数错了吧。
4.词牌名。
5.可以。
6.看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