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大错特错,德国海军的战略思想是非常对头的,利用新式战舰速度快,质量高的特点采用破交战术。这样可以避其锋芒,见软柿子就上,见主力舰群就跑。是名副其实的游击战,对盟军造成极大威胁,英国当时对脾欧组合,德意志,就非常头疼,要不是脾失运不佳还不知道能取得什么样的战果。当时德国的造舰工业因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其极大的发展,对航母的研发是非常困难的,这不同于日本,日本是一战战胜国。可以大胆研究航母,建设造船厂。
以当时德国的造舰实力,就算大力研发航母技术并投产您觉得德国能产几艘?估计战争初期也就两艘,还不考虑研发舰载机,(德国没有太适合做鱼雷机的机种。斯图卡上舰也恐怕不行。)这样德国就根本没有能力生产战列舰,在特混舰队只能用沙霍,希重,Z参加护航,但楼主应该知道,德国总共才有多少驱逐舰?而且战争初期德水面舰防空火力并不出众,组建这样一个舰队要压上全部家当,海上目标大,灵活性差,(航母跑得慢是累赘,根本跟不上沙霍,希重被敌人侦测到根本跑不了,再说再快也没飞机快。)正中了英国急于寻求决战的下怀!英国航母虽不多也有光荣方舟暴怒等多级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皇家海军在决战上肯定获胜。所以楼主的思想是根本错误的。
楼主对海军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
邓尼茨在他的自传中明确指出了德国不益发展大型舰只的理由:
1.英国当时是控制了制海权的国家,大型舰艇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等等根本无法通过英吉利海峡到达大西洋执行经济战.如果通过北海到达大西洋不但情况没有改善,而且还极大的浪费了油料.所以只有潜艇才能有效的到达大西洋沿岸执行经济战的计划.
2.当时纳粹德国拨给海军的钢材只占全部钢材的15%,而这15%还要用于5艘大型舰艇包括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以及策配林号航空母舰的建造,根本无法快速的建造一直具有一定规模的,能与英国海军相抗衡的舰队.而潜艇由于吨位较低,能够快速成型.
邓尼茨和他的潜艇在1940年末的巅峰期可以达到每日击沉1000+吨的英国运输舰,但由于在战前纳粹德国海军和希特勒沉迷于Z计划的实施,导致战区潜艇绝对数量的不足,在最糟糕的时候甚至只有7艘潜艇在战区执行作战,而邓尼茨则反复强调至少有100艘潜艇同时在战区进行作战才可以沉重的打击英国.
德国几艘大型舰艇的沉没基本都是在执行经济战任务的时候沉没的,沙恩霍斯特号除外.想要同强大的英国海军抗衡正面交战是绝不可能的,这点邓尼茨和雷德尔都非常清楚,而且纳粹德国一直没有海军航空兵,从邓尼茨的自传可以看出这和戈林的愚蠢是有直接关系的,海空协同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顺利完成过.
综上所述,邓尼茨的潜艇作战方针是非常正确的,这得到了邱吉尔以及英国海军将领的肯定.但随着反潜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粹德国海军领导人甚至希特勒本人沉迷于大型舰艇,以及英国强大的空军力量的介入,潜艇战最终还是失败了.
德国的策配林号航空母舰战前便开始建造,由于缺乏钢材和工人一度停工,工程拖到1944年底才基本完工,但此时东普鲁士几乎全部沦陷.所以纳粹德国选择了将刚刚竣工的策配林号自行凿沉,也算是一个悲剧.策配林号一般叫做"格拉夫-齐柏林号",邓尼茨自传中翻译成了"策配林号"
邓尼茨的潜艇战是根据开战后德国海军的现状而不得已提出的一种扼杀英国经济线的海战方法,当时的德国海军已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洋舰队,邓尼茨的前任雷德尔曾有一个庞大的海军扩军计划,包括建造8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100艘以上的驱逐舰和大批潜艇,利用这些兵力完全可以和英国在大西洋上一决雌雄,但这些舰艇最早要到1949年完工,而希特勒又太心急,在39年就爆发战争,德国海军由于远未形成战斗力,无法和英国海军抗衡,这样,邓尼茨的狼群战术才脱颖而出,成为德国海军界的新宠,由于潜艇始终只能依靠偷袭的方法,只要被偷袭一方的运输策略和反潜方法到位,潜艇战是必然失败的,德国海军最大的致命伤是在开战初期的敌我力量悬殊,已预示了二战欧洲战场海战的结局。德国放弃制造航空母舰也属于战略失误,由于当时世界海军界巨舰大炮思想盛行,使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被一再推迟,加上戈林坚决反对建立海军航空兵,叫嚣德国天上飞的都得归我管,俾斯麦号的悲剧就是明证,可见5楼的海军发展观已落后了70年
没有重视制空权对于海战的作用
德国狼群在白蛉海峡击沉英舰3W多艘 以至与英国不敢正面从海上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