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武器杀伤力与步兵作战队形的关系。说来话有点儿长。
简单点儿说:
1、在冷兵器时期,远距离打击武器主要是弓弩,单靠它们不足以对抗敌方骑兵的冲击,必须有手持长武器(比如长矛)的步兵组成严密的、大纵深的方阵,保护己方弓弩手,阻止敌方骑兵的冲击。无论东西方都一样,步兵对抗骑兵时,保持住阵形最为重要,因为一旦阵形被骑兵冲垮,就会形成一边倒的屠杀,跑都很难跑掉。
2、热兵器刚兴起时,火绳枪或滑膛枪的威力较小,作用相当于威力加强版的弓弩,同样需要组成严密方阵的长矛兵的保护。典型的例子是16世纪长矛兵和火绳枪手组成的西班牙方阵。
3、随着热兵器的威力越来越大,火枪兵在方阵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长矛兵的比例逐渐下降,方阵的纵深层数也逐渐减少,这样便于发挥火枪兵的火力。野炮的运用更加强了步兵对抗骑兵的能力。于是17世纪时,开始出现浅纵深的步兵作战队形,即所谓的“线式战术”。开创者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这种战术比方阵灵活、节省兵力。但必须指出,热兵器的杀伤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无法使用这种战术,因为骑兵会轻易地将浅纵深的步兵队形冲垮。
4、热兵器的杀伤力进一步增加,刺刀出现,火枪兵的刺刀可以起到长矛的作用,于是长矛兵被取消了。但步兵仍然需要排成严密的队形(线式战术),防止被冲垮。当时强调射击纪律,用排枪形成瞬间最大火力,这样威胁力远大于零散的射击。这是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的主要战术,也就是您在问题中描述的战争场面。
5、来复枪出现、圆锥形子弹出现,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为最后一个老式战争,在这之后“线式战术”逐渐不再使用(您在问题中说的很对,就是南北战争后淘汰的)。武器杀伤力的提升迫使交战双方不得不采用散开队形,而这时候骑兵的正面冲击已很难对步兵构成严重威胁。这样一来,步兵从严整的战斗队形里解放出来,灵活性大为增加。但同样地,热兵器的杀伤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不会出现这种战术。
所以,您可以看到,步兵采用什么样的作战队形取决于当时武器的杀伤力,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楚——军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武器杀伤力与士兵分散率有非常明显的比例关系。您在问题中描述的双方列阵对射的战争场面,是当时武器水平下的自然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场面只出现在双方预有准备的正面交战中,而突袭、埋伏、冲锋等,从古到今、无论东西方一直都在使用。但您说的“在敌方装弹的时间内,冲进敌阵”在正面交锋中却很难成功。战史表明,在那个时期如果步兵阵形完整、组织严密,即使用骑兵正面冲击也不易击破。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读一读两本军事历史名著:
[美]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美]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这主要是当时武器技术的限制。虽然有了燧发枪,但是在火力的持久性和密度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不足,熟练的枪手装填一次弹药也要十几秒钟,这对行动迅速的骑兵来说,是十分脆弱的,再加上当时是滑膛枪,弹道并不是很平直,射击的精度也不够,也许密集阵型是对这个不足的补充。(我们注意到一直到重机枪出现和普及,步兵才摆脱了密集队形的束缚,能够无视骑兵的威胁。)所以密集队形是当时部队对付骑兵冲击的最好方法。同时人数庞大的军队采用这样的阵型也便于有效地组织调度。设想如果乱七八糟的冲过去,很容易使军队溃散,就很难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敌人从侧翼攻击,散乱的阵型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这种叫线性战术.
原因:
射击精度与频率都低.不排成队,敌人不怕;
换子弹时,不能低头,否则没法换
步兵不排成队,骑兵来了就是屠杀.
优:火力猛,士气高;
缺:呆了点,怕机枪.
欧洲国家都崇尚骑士精神,讲究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
1 指挥跟不上
2 射程跟不上
3 射击精度跟不上
所以同样数目的枪兵会被骑兵砍死,所以部队会溃散,没法指挥
直到盖茨堡战役,它证明了科技的进步,火炮杀人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其中一段故事是几个旅的部队被一个旅击毙,此时的火枪还是很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