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的英国,因为黄金储量紧张,只能在新制造的金币中掺入其它金属。于是市场上就有两种金币;一种是此前不掺杂质的金币,一种是掺入了杂质的金币,但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一样。这样,人们都会收藏不掺杂质的良币,使用掺入杂质的劣币;时间一长,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全部良币都退出了流通。
这个现象被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后来演变成了格雷欣法则。其实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就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见:排队上车的没座位,不排队的有座位;阿谀奉承的升职了,安分老实的失业了;诚实守信经商的破产了,投机取巧的财富翻倍了;乐于助人的热心人被坑惨了,冷眼旁观的却可以喝着凉茶看笑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格雷欣法则中,前提就是劣币和良币的法定价值比例不变。在社会和生活中,就是因为没有形成对好的行为(良币)的激励机制,更没有形成对不良行为(劣币)的有效惩罚机制,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不正当获利空间。
只要这样的环境一天不变,良币就永远会被劣币驱逐、淘汰。更为可怕的是,部分良币为了生存会朝着劣币转变,社会环境将愈加污浊;随着良币越来越少,劣币之间的竞争蚕食就会更加激烈,不良行为会进一步升级变的更加恶劣。
拓展资料: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百度百科--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与此相关的有著名的“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发生在金银双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举例:工厂为了精简员工,提高效率,就让双职工中必须一个下岗,工厂的本意自然希望能力强的留下,但事实上往往是比较弱势的留在工厂,而有能力的人离开,因为他找到新工作的几率更大。这样就劣币驱逐良币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
拿他们的例子剖析一下:
公司对能力不同的人给以相同的工资,其实是将实际价值不同人冠以相同的名义价值,其结果必定是能力高的离开而能力低的留下。
小A在公司做了一年多,工资5000,对公司熟门熟路。小B刚来,同时公司5000,一样的岗位做一样的事情。
A和B都是同一个岗位做同一个事情,你是老板,你选谁?
所以,从实际价值上的定义来看,A的实际价值是超过他的名义价值的(超过5000的)。
那么为什么B能淘汰A呢?你想想如果你是A,你觉得自己亏了,你当然就退出了,因为你觉得你比他们的价值更高。所以劣币就把良币驱逐了。
如果你还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可以把币种数字化:
官方金银兑换率1:10,某天你在跳蚤市场上看见,金银兑换有1:12。除了因为套利让银币越来越多(每次套利得2银币),还有就是因为金币的贮藏职能,人们好像看到了金币有升值的可能,或者银币有贬值的倾向,然后变成金币藏起来不用了。于是等于退出了市场,市场上就只用银币了。
注水猪肉赚钱,猪肉都注水,注水猪肉就不赚钱了,然后猪肉不注水就亏本,市场就没有不注水的猪肉了。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