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笛的诗词、传说、介绍啊

2024-12-23 02:30: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第一种: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怎能不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吗?
第二种: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5.故园:指故乡,家乡。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赏析
(一)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二)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卢贞会昌四年七月为河南尹(治所在洛阳)。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移植永丰柳诏下达后,他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发抒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 “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千家诗》中诗题又作:题北榭碑
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注释](1)郎中:官名。黄鹤楼:近在湖北武昌的长江边上。(2)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为笛曲曲牌名。

[译文]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在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谒金门
风乍①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②鸳鸯香径里,手挼③红杏蕊。 斗鸭④阑干独倚,碧玉搔头⑤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作者简介】
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多才艺,工诗词。仕南唐,李璟时为宰相。他的词虽也写妇女、相思之类的题材,但不象花间派那样雕章琢句。他能用清新的语言,着力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哀愁,他运用“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的传统手法,隐约流露出对南唐王朝国势的关心与忧伤,对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有所发展。
【注释】
①乍:忽然。
②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③挼:揉搓。
④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⑤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评解】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集评】
四印斋刻《阳春集序》:冯词类多劳人、思妇之作,“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
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载,当时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道:“夫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中主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
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李璟)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何与卿事?”冯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不可使闻于邻国。然细看词意,含蓄尚多。又云:“无凭谐鹊语,犹觉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

回答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
“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
“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

含有“玉笛”的诗: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杨柳枝 白居易

苏家小女旧知名,
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
卷叶吹为玉笛声。

采桑子 冯延巳

寒蝉欲报三秋候,
寂静幽斋。
叶落闲阶,
月透帘栊远梦回。

昭阳旧恨依前在,
休说当时。
玉笛才吹,
满袖猩猩血又垂。

归自谣 冯延巳

寒山碧,
江上何人吹玉笛?
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
伤行色,
来朝便是关山隔。

抛球乐 冯延巳

霜积秋山万树红,
倚帘楼上挂朱栊。
白云天远重重恨,
黄草烟深淅淅风。
仿佛梁州曲,
吹在谁家玉笛中?

谒金门 冯延巳

杨柳陌,
宝马嘶空无迹。
新着荷衣人未识,
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
醉眼花飞狼籍。
起舞不辞无气力,
爱君吹玉笛。

杨柳枝 皇甫松

春入行宫映翠微,
玄宗侍女舞烟丝。
如今柳向空城绿,
玉笛何人更把欢。

摘得新 皇甫松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
锦筵红蜡烛,莫来迟。
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绝句 赵孟頫

溪头月色白如沙,
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
伤心莫听后庭花。

回答3: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竹笛一直是笛子家族的主流,而竹子也是做笛子的首选材料,但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难道竹子真的是做笛子的最好材料吗?别的材料做出来的笛子就真的不如竹子做出来的好吗?
就我个人意见,人们开始时之所以选用竹子来做笛子,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也相对简单,人们在为笛子选材时当然也要受到这种制约,所以就会选一些制作起来简单,而又在各个方面效果比较好的材料,最终选到了竹子。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偏爱玉,特别是在古时,人们对玉看得很重,黄金有价玉无价,君子必佩玉,就说明了人们对玉的重视,喜好程度,玉不仅是一种收藏品,装饰品,更是一种人格,身份的体现!另外大家也知道,经常佩玉对人体也是有大大的益处。
我不知道大家对玉笛怎么看,而在历史上玉笛也曾频繁出现在诗词文章上,“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这这些典故里,玉笛只是对笛子的一种形容还是真有玉笛存在?也许还没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为什么不能用玉做笛子?!也许古人就曾想过用玉来做笛子,但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或者可以做出来,但由于太费事,太难而无法推广开来,
而今天灵玉飞音—中华玉笛横空出世,由民间艺人黄林枫先生积几十年研究与经验让只在古诗词中出现的玉笛真正来到人们身边,(黄林枫先生简历:民族乐器制作艺人,曾是河南省文化厅下属河南省乐器研究所主要成员,一生致力于乐器研究与制作,制作乐器笛子,箫,笙,唢呐,二胡,埙等十几种乐器,最近几十年更是致力于玉制乐器的研究和制作,其中玉笛玉箫曾获河南省文化部颁发的技术创新奖,也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也许还有很多人有疑问,玉笛在音质,音准,音色上能和竹笛相比吗?是否能达到专业水平?大家都知道笛子是主要通过笛膜的振动和笛身的共振发音的,竹子与玉的共振频率,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音准上嘛绝对没问题,每一支笛子做成之后都经过专业校音器再次校音,绝对达到专业水平!
灵玉飞音—中华玉笛不仅是专业的实用乐器,又是玉所制,而且玉笛外形采用竹节造型,象征着君子,气节(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你收藏的佳品,

玉笛重现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清且大兮;

吾爱之人,淑且雅兮。

携子之手,与子同游;

悦哉悦哉,永和乐兮。

——琴郎

沧浪水边,两个人影绰绰约约。

德馨凝视水中的旋涡,看着它由小变大,然后消失,不由怅然。

“护儿,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吗?”德馨说。

奥则不知该怎么回答,心想,我又不记得你和我大哥是怎么见面的,但又觉得应该敷衍才是。

于是他假惺惺地说:“怎么会不记得呢?”

德馨的目光没转移,脸上的一丝微笑参杂着冬日里的清风,冷峻如峭岩。

“玉笛一直都是我的随身之物,可是现在它已经不存在了,”她转向奥则,有些腼腆地说,“你的承诺会兑现吧。”

永远不再滥杀无辜——那个承诺是护华做出的,可是奥则怎么知道呢?

还是岔开话题好了。——德馨说。

奥则想起,茗乐坊的笛子,便从怀中取出,递给德馨:“既然你的笛子不见了,我送给你一个吧。”

冰冷的面容陡然泛起春日微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真的送我吗?”

“那当然。”看到德馨笑了,奥则也觉得畅快。

德馨一眼看出那笛子来自茗乐坊,那么老板的死也一定是护儿干的。

忽然,德馨的脸又一次阴沉起来。

“护儿,你刚才还说记得对我的承诺,怎么现在就反悔了?”德馨冷毅的目光直刺奥则的眼瞳,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顿时慌了手脚——到底是什么承诺啊,我该如何应付啊?

德馨见他没有半点反应,一怒之下,把那笛子投入滚滚江水中,只见,一个苍郁的弧线之后,任何东西,连同尘埃,都卷入那个无底洞中——当然,也包括奥则。

一个惊奇,愤怒,伤心,近乎绝望,而难以名状的眼神之后,奥则纵身跃入层层巨浪中……

这一切,真的太突然,让德馨无法理解,又无法想象.

“护儿,你在哪,在那里啊?”

德馨忽然发觉自己做了一件很傻的事,竟分不清所爱之人和那虚无缥票的承诺,究竟孰轻孰重!

她忽然想起在云梦泽,遇到危险时,护华常常安慰她的话,“馨儿,你要坚强些,无论发生任何事,我都在你身边,一切都会过去的……”

“我该冷静,冷静……”她一遍遍对自己说,尽管那声音小的只有自己听得到。

德馨觉得,如果父皇,亚父,或者清夜寒,霜路冷在,一定有办法,于是她也试着喊出声。

“父皇,亚父,清夜寒,霜路冷,你们在哪里啊?馨儿遇到麻烦了……”

无助,仿佛这世间只有一人——自己;——无助的感觉真痛苦。

恨不得纵身一跃,随护儿去,可如果跳下,身体就会忽冷忽热,必死无疑,自己曾经的诺言岂为儿戏?

奥则离去时的背影,和那抑郁,愤慨,迷茫的眼神——深深扎根在她脆弱的心灵。

她已无力支撑,纤窕的身子如流水一般从柔石上滑落,双膝跪地,双手平直前伸,贴地,脸——埋得很低很低,贴近土壤,从地上冒出的寒气,直逼她阴柔的眼神。

德馨从未感觉到,一个人如此的孤立无援是多么的痛苦。

“我该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德馨轻声吟道,不知是问自己,还是问苍天.

“馨儿,……”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耳际若有若无。

“既然我没办法见到他,为何又让我隐约听见他的声音呢?”德馨知道那一定是幻觉,是幻觉!

“馨儿,……”声音更弱了,像风在耳边拂过,渐渐消散。

“那不是真的,不是——”也许是父皇,亚父,也许神纪大师,预见我有灾难,也许......

——德馨抬起了头。

“天啊!护儿——”

他竟活生生在我面前.——德馨激动得似乎失去言语表达能力。

江水浸透了发髻和衣衫,在上面凝结成薄薄的霜,在月光下泛出玻璃的脆弱感——寒冷算什么?

“这是我送给你的第一份礼物,你不可以将它抛弃;你把它丢在哪里,我就到哪里把它拣起......”似乎有神的目光可以将睫毛上的冰雪融化。

德馨自觉无颜面对奥则,惭愧的低下头。

此刻,再寒冷,也没有一股承诺的话语温馨。

“我不会再将它抛弃,它会跟随我——到天涯海角。”她说。

彼此的承诺成就一份奇异的爱恋——浪漫,凄美,还是旷古绝今?

回答4:

知道为什么是玉笛么,传说以前只有竹笛,一对相爱的恋人依靠竹笛相互通着情愫,女子是大家闺秀,男子出身贫寒,当然由于门不当户不对的观念被迫分开,女子将嫁作他人,后来两人相约在渡头逃亡,可是就在这天夜里,女子绝望了,因为女子在渡头等到的是家人告诉她,男子放弃了她而且作为条件换了三千两白银就离开了,女子不相信,家人拿来了他的竹笛,女子拿着竹笛哭啊哭啊,然后就纵身跳入滚滚江中,最后打捞上来的只有一根晶莹的笛子,像泪的冰冷生命的温情,这就是玉笛。

回答5:

《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