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要准备:
第一,要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在家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小角落,备有写字台、书架、玩具架等,以摆放游戏和学习用品,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习与游戏的用品要随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变换。井然有序的物品摆放和独处的空间,可以使孩子在学习上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准备一个时钟,让孩子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活动内容的习惯。
第二,保持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会使孩子心情愉快,从而形成情趣高涨、精力旺盛的良好学习状态。
第三,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作息时间逐渐与入学要求靠近,每天早睡早起,有固定的学习与游戏时间。
第四,准备合适的学习用品,如书包、铅笔盒、水杯等。
一、幼小衔接是什么?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其有两层含义,一是狭义的幼小衔接是集中在大班下学期;二是广义的幼小衔接是贯穿在3-6岁整个学龄学前阶段。
3-6岁是孩子黄金学习敏感期,因此建议家长进行通过幼儿园三年进行教育,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加无缝地适应小学,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的能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而不是等到孩子到幼儿园大班或者幼升小暑期再来突击准备。
二、为什么要进行幼小衔接?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为幼儿园与小学做好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
幼小衔接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幼儿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
所以,有效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能够使幼儿入学后,在身心、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三、幼小衔接几大误区,家长务必重视避开
首先,严禁超前超前学习小学课程,教育相关法规政策已经明确规定:严禁小学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
其次,针对幼儿园孩子直接教授小学低年级的内容,只是让孩子在幼儿园把小学一、二年级的部分内容学完了。看似孩子比其他小孩子掌握更多知识,其实是违背了孩子学习发展规律,上学以后孩子会感觉到,小学学习很容易,不用很用心,也不用很努力,让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第三,单纯让孩子学习与小学主科相对应的内容,如加大数学、语文读写、英语的学习比重,幼儿的室内外游戏和体育活动、社会性交往与交流活动、艺术创造活动相应减少。这种不当的幼小衔接会令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孩子在幼儿园就累坏了,吓怕了,也对学习厌倦了,这对小学及后继阶段的学习十分不利。
因此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它直接关乎幼儿能否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
四、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1)是身心准备,引导孩子向往小学生活
建议家长在家和孩子们多聊聊关于小学的事,比如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自己儿时上学的趣事等;也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帮助孩子初步了解,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
(2)是生活准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建议家长配合幼儿园调整作息安排,提醒幼儿早睡早起、按时入园;同时以身作则,以规律作息影响幼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自觉洗手,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中读写画,连续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注意用眼卫生等等。
(3)是社会准备,培养孩子良好社交能力
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合作,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注意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主动与同伴、老师问好。
(4)是学习准备,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学习能力有助于入学后适应不同学科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更加主动、持久、投入地学习。
5-6岁幼儿处在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的重要时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渴望,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任务意识和自制能力,能帮助幼儿更加从容地步入小学生活,也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入学准备不是完成“固定知识”的传授,不是提前,不是抢跑,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学习兴趣、愿望、能力和品质的准备。
五、大班幼小衔接,家庭如何为上小学做准备
(1)不要让家庭为孩子上学承担过重的负担
家校距离太远、或者家庭经济压力太大,会让孩子有压力——背负为了自己上学整个家庭不堪重负的压力,即使家长嘴上不说,孩子也能感觉到,这对幼小的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健康的。
(2)给孩子办一个入学派对,庆祝孩子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在孩子上小学前,全家人一起拍照留念或者聚餐,也是很好的庆祝方式,让孩子感受上小学是一个非常开心值得庆祝的事情。
(3)让孩子参与到上小学的准备过程中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即将上学的小学门口走一走,如果被允许,还可以进入学校熟悉一下环境,看看教室、图书馆、操场、洗手间。提前熟悉小学环境,让孩子进入学校后不再感到陌生,让孩子更安心。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购买书包、文具、校服的小学入学物品准备过程中,让孩子感受上小学是自己的事情。
(4)家长一定避免给孩子负面暗示
有的家长,从与其他家长的沟通中,得知有的孩子上小学后适应有困难,产生焦虑,在孩子在场的时候,流露出这种担心,就给孩子了一个“上小学困难”的暗示;另一极,过度渲染理想化小学也不可取,可能会让孩子在实际上学后有失落感。请家长注意莫用负面的话来吓唬孩子(如 “你就淘吧,过些日子上学了让老师治你!”之类),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压力感和抵触情绪。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个必经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新的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尽快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那么,幼儿园升小学需要准备什么?
1、为孩子准备生活和学习必需品:小学和幼儿园不同,学校没有提供开水的地方,家长要给孩子准备一个保温水壶;小学的课程比幼儿园多,而且练习册也多,小书包装不下,所以要准备一个大一些的书包;学校不给准备纸巾,家长要在孩子书包里放一包纸巾,孩子吃饭或上厕所都用得到,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一律用木杆铅笔,不许用自动铅笔,所以要给孩子准备四五支木杆铅笔,同时备一个转笔刀,方便孩子自己修铅笔。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全日制学习模式,学习节奏和难度与幼儿园阶段大为不同,所以在入学准备阶段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才能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帮助孩子调整作息习惯: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规范化的生活,从早上、中午到下午包括午后小休的时间节奏都要建立起来,才能与上课的时间实现配套,保持头脑的高效运转,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父母应提前调整好孩子的作息,培养早睡早起,定时午休的习惯,保证孩子睡眠与活动时间的合理。
4、鼓励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小学入学是孩子学习的起点,父母肯定都对孩子寄予了美好的期待,但务必注意不要把期待转化为对孩子的压力。孩子本身对小学生活不了解,心理会有担忧,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父母如果不仅不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反而不断刺激,就会让孩子产生焦虑,不利于顺利入学。
5、知识准备:知识准备不是说在幼儿园阶段过多学习小学知识,而是适当的进行知识上的链接,做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延伸。比如拼音的学习,还有加减法和简单汉字的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快速跟上学习节奏,让孩子有一种学习优越感,提升积极性和主动性。
6、带着孩子提前进行实地参观:父母和孩子在准备入学阶段要多做准备,充分了解关于小学生活各方面的信息,做到有备无患。事先去学校参观熟悉环境,咨询老师学校的日常生活节奏和规则,预先习惯学校生活,真正入学后才能快速适应,将心理缓冲降到最低。
1、培养学习习惯。父母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多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写字、画画、看书等,还可以让孩子安静地坐着,时间逐渐延长,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课堂学习。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更高的自理能力。父母要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有时间观念,学会穿戴方法,学会整理和归类摆放物品,做到个人清洁卫生等。
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进入新环境后,如何面对新朋友,处理好同学们的关系很重要。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主动让孩子与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加入新群体一起玩;教孩子学会相互谦让等。
孩子在幼儿园里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并且奖状人手一份,但到了小学,老师的侧重点在学习人物,班级人数也较多,老师无法一一关照到每一个孩子,更不可能经常表扬。所以,家长要正确对待,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打好预防针,否则孩子到了小学容易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