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取名,为什么很少按辈分了?

2025-01-01 14:06: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辈分也叫字辈,是一个家族的人取名的排行,能有效的区分长辈晚辈。

《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黑大叔又回过脸儿朝贾大少爷说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儿不对罢?’说完,哈哈大笑。”可见古人对辈分是很重视的。

因为直到唐朝以前,大部分人起名还都是单字名,此时是没有辈分的。直到唐中宗李显,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第二子李重福,第三子李重俊,第四子李重茂。可见李显给儿子取名都是重字辈的。这是最早的按辈分起名的皇帝了,距今1300余年。不过那时候辈分还不流行,也没有后来的字辈诗,因此后来的皇帝又取了单字名,没有按辈分排下去。

后字辈开始慢慢发展,越来越多的皇帝取名按字辈排行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兄弟八人都是存字辈的。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闽太祖王审知,有12个儿子,都是廷字辈的。王延钧、王延羲等。

到了宋朝,老大:曹王赵匡济,老二宋太祖赵匡胤,老三:宋太宗赵光义,老四:魏王赵廷美,老五:岐王赵光赞,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五人看,此时还没有统一的字辈排行。不过就在此时改变了,赵匡胤给后代排行了,诗曰:“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赵匡胤的后代都是按这个排行的。南宋第五位皇帝赵昀,原名赵与莒,就是赵匡胤的十世孙。

真正把字辈排行发扬光大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后代都把字辈排好了,专门设置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

长子朱标的字辈诗: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可怜朱允_被朱棣篡了位。因此明朝皇帝后面都是朱棣的排行了。

四子朱棣的字辈诗: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就是朱元璋十世孙。

因为中国人口迁徙的原因,各个姓氏的人都遍布全国,很多本来同姓同支的人分别后丧失了联系,很多亲人见面都不相识。比如清朝时期到现在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都差了好多辈,很多人本来是一家,后天各一方。

不知道辈分的话,要是同姓有人年龄比你大很多,你管他叫爷爷,实际上要是按辈分来算,他可能是你的孙子辈。闹出笑话。

我是谢姓,伦字辈,字辈诗是:禄朝世谷文,良友景廷惟,上天言大家,一为明盛序,本原伦久重,笃厚泽循先,善继能贻远,知经复达权,规模前宪定,体用慎修全,卓立超群品,门高甲第联。

从字辈排行一看就知道你是哪一辈的人。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取名都不喜欢按字辈排行呢?

全部都叫子涵、梓涵、紫涵、诗涵、雨涵,子轩、宇轩、浩轩、梓轩,满大街都是的名字真的好听吗?

回答2:

以前老一辈的人起名字都是按辈分起的,人家一听就知道你是谁家,哪一辈的了。但是现在很少有人给孩子起名按照辈分来了,因为现在人的思想比较新潮,不再拘泥于以前的条条框框,再说了都按辈分起名,三个字的名字中必定有两个相同的字,所以很容易重名。

一个动听响亮的名字,能加深别人的印象。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那就是路人即视感。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朋友来说,都知道取名有一个“辈份”之说,也就是上到族谱里的名字。这是我国传承了上千年的取名方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



取名不按辈分这个事,是因为现代和古代的社会形态差别是很大的。在古代的传统社会里,人们都是以家族,宗族的集体方式生活在一起,整个村子都是同一个老祖宗的后代,大家其实是一家人。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很多乡村里,都是同宗同族。



说实话,现在名字里排辈分,已经非常少见了。以前都是大家族聚居,七大姑八大姨的没有辈分还真不容易分清。现在都是三口之家,排辈分已经显得很鸡肋了。而且现在是商业社会,以后到社会上哪有什么亲朋好友,全是陌生人,辈分只能说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现在人们的思想随着不断发展而进步了很多,农村地区本来是很注重传统的,但是现在城乡交流比较频繁,很多城市人的新潮思想影响了农村,在给孩子起名字这块也是很注意,很多人觉得再按照之前的老传统思想起名字的话,叫出来很土,以后孩子去了城市之后,难免会被嘲笑,所以给孩子起名字也学着城市人那样,才会让人感觉洋气。

回答3:

取名不按辈分这个事,是因为现代和古代的社会形态差别是很大的。

 

在古代的传统社会里,人们都是以家族、宗族的集体方式生活在一起,整个村子、整个镇上甚至都是同一个老祖宗的后代,大家其实是一家人。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很多乡村里,都是同宗同族,比如“牛家村”“王家屯”“张家村”,比比皆是。

 

由于大家都是有血缘关系,姓氏是同一个,那么为了区分几十个、上百个同一姓氏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标识来进行划分。这感觉就是和列车一样:你是第几车厢几号座位。或者如同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的书籍分类:文学类的第三排行列等等。

 

说白了,在古代的熟人世界里,大家的血缘、样貌都太相近了,为了有明显的区分,自然需要名字上的识别度很高,才能一下子有明确的定位。比如,我外公叫胡开慧,他这一辈都是“开”字辈,他的兄弟们叫做:胡开光、胡开盛、胡开连……而到了他的下一辈,我的母亲这一辈,都是“必”字辈,胡必琴、胡必熙……

 

正因为如此,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行为态度也是有规则的。你会很清除,哪些人是你的上一辈,你要对他们恭敬;哪些人是你的下一辈,你可以命令他们,教训他们。

 

所以古代两千年里,中国凡是稍微大一点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家谱,这叫“论资排辈”。

 

而到了现代社会,社会的底层基础已经改变了。大宗族已经瓦解了,变成了小家庭,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结构,“三口之家”的形态成了中国现代的主流基础。而在村庄里,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其实变成空心了,家族内部没有了强有力的连接纽带,同宗族之间不需要论资排辈了。

 

所以现代,取名字完全可以根据意愿、特征来取。尤其对于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没有兄弟姐妹,自己这一辈里就一个人,何谈辈分?哪里还需要用特定的名字来区分名字呢?

 

综上所述,取名的方式改变,是因为社会基础的变化。

回答4:

免费起名欢迎点击上方添加本头条

现在很多人起名都不注重用辈分字了,为什么现在人起名不喜欢用辈分字呢?这主要是和城市化发展有关,现在很多少小孩到城市了,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不用辈分字。

一、为什么古代喜欢用辈分字?

在传统宗族文化中,人名被赋予独特意义。为了同宗族之间更好的传承和区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仅讲究意义,更重内涵,尊卑有序长幼有别,还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辈也就应运而生。而现在人不喜欢用辈份字。这就导致重名率很高。比如子涵的人一个班有四个。其次辈分字哟以下三个情况。

第一种辈分可以看作是家训,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撰写,用来勉励后辈德行,比如使用:忠、孝、礼、义、信、仁等。从字面也能看出是希望家族后世能够言行一致,行君子之道。一般古代官宦世家钟意用这种取辈分方式。

第二种往往是对家族万事昌隆,传承不衰的一种希望,这种取辈分的方式非常普遍,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家族香火旺盛,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人多力量大。这类辈分比如会用: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祖上是书香门第的大多会采用此种辈分。

第三种辈分取法多使用一些代表美好长寿、吉祥富贵方面的含义。比如:福、禄、寿、吉、祥、庆、贤等。在很多情况下,祖辈经商的家族大多会采用这种取辈分方式。

宝宝起名

二、如何解决辈分字问题

现在很多老一辈的人也希望能够有辈分字,但是年轻人不喜欢,这如何解决呢,这有个方法就是起两个名字,一个是有被分子的,这就是上族谱的名字,上祖宗牌位的。而另外一个是没有辈分字的,这名字是可以经常用的,也就是上户口的名字。这比较好解决。

免费起名欢迎点击下方添加本头条,按下方免费起名菜单

回答5:

‍‍

封建社会时,同族聚集而居,一个姓一个村庄,其实是相当普遍的情况。那时,人们依赖土地存活,人的流动率并不大。所以,同姓大村落虽然千人,但追溯祖先,还真是同出一家。人口的增多,必须要用辈分来区分,不然容易产生违背伦理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农耕社会的解体,辈分当然仍然存在,但不会像封建社会时期那么严密、严格。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迅速进行。中国在经过上世纪50、60年代的婴儿潮之后,人口急剧膨胀到十数亿。50、60甚至是70年代生人,家中有兄弟姐妹五六人,还是相当常见的情况。

 

自80年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城市中的80后、90后几乎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农村,孩子最多也是两三个。此时在按照辈分来命名,意义不是很大。

 传统的农耕社会解体主要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极速发展,大量的乡村青年进入城市。人口流动与传统社会不可同日而语,家族式的村落逐渐式微。人口的定居,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村。

 

所以,根植于农耕社会辈分命名文化,也逐渐解体。

以前,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文化水平不高,取名又是一件大事,所以可能需要族长取名。族长依照辈分给新生儿取名,是最简单也是最便捷,也能让村民对村庄更加认同。

 

再说,现在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大为提高,自己可自由地孩子取名,就不必严格遵守所谓的辈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