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不是和诸葛亮有极深的矛盾呀?

2025-01-05 05:33: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诸葛亮什么时候变成魏延主子了,蜀汉的法人代表是刘禅好吧,诸葛亮最多一总经理。说诸葛亮是魏延上司还差不多,老板根本无从谈起。
诸葛亮与魏延的冲突主要是战略方向上的矛盾,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蜀国西边的凉州,而魏延主张东边的雍州。
这是二个截然相反的战略目标,结果诸葛亮凭借手中的权利,实力压制了魏延的战略,放着近在咫尺陕西关中不管,一直在想着去夺取青海甘肃。
从魏延与诸葛亮提出的会师潼关,以及诸葛亮每出陇右祁山可以看出,二人对于对魏用兵方向上的分歧。
因此诸葛亮在临死时才会不放心魏延接管蜀军的指挥权,怕他在自己死后违背原来避实击虚攻略凉州的战略,另起炉灶去搞他多年筹划的攻略雍州的战略。所以宁愿把兵权暂给杨仪,也不肯交给魏延。在诸葛生前给魏延的官职也是遥领凉州,意思就很明白了,诸葛就是想告诉魏延,给我老实的去攻略西边的凉州,别去东边正面刚魏国主城,蜀国拼不起。魏延则是个纯粹的军人,看不惯诸葛亮这种没骨气的打法,是男人就去刚正面,堂堂正正的用武力消灭敌人,获得战略胜利,避实击虚跑去打凉州是无胆的行为。
如果说从战略上讲,二人的见解都没错,诸葛亮不想与魏国拼消耗,希望通过外围蚕食,逐步增强蜀汉的实力。魏延则希望通过正面战场的主力决战,一举分胜负从根本上达到扭转蜀汉劣势的目的,反对诸葛亮那种钝刀割肉的打法。
事实证明在蜀国的历年北伐下,魏国的防守的确是越来越强,越来越缜密,蜀汉后继也趋于乏力,诸葛亮的凉州攻略其实是失败了。不想拼消耗,结果累计产生的消耗反而更巨大。
反不如让魏延孤注一掷,在北伐伊始一鼓作气寻找魏军决战,或可开创一片新局面。然而诸葛亮没有底气与魏决胜负,诸葛用兵唯谨慎是他北伐无果的原因。
所以非要说诸葛亮与魏延有什么矛盾,就是这个了。

回答2:

  一种是说:
  魏延是军事将领主要从军事的角度考虑攻魏,主张由其主导出奇兵直取长安,诸葛亮正面推进。这一主张在第一次北伐时被诸葛亮否决,原因是诸葛亮做事谨慎不愿冒险,亦未想到有后来马谡之败;就第一次北伐而言我比较同意魏延的主张,这一点可参考著名评书家袁阔成在《三国演义》最后对诸葛亮的评论以及易中天的《评三国》。易中天的《评三国》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分析诸葛亮北伐的目的,这是对的,但不可能所有北伐都只有政治目的,或者说政治目的占主要方面,我认为至少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抱着很大的期望,且准备充分,若无马谡街亭之败,或者说按魏延的主张行事成功的几率极大!至于后几次的北伐则就更多的出于政治考量了,军事上只能碰运气了,这一点可参见诸葛亮《后出师表》。诸葛亮也已不可能采纳魏延主张,因为魏国有准备了,魏延的方案不可能在除第一次北伐的以后北伐中成功了!
  总的我认为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太过谨慎,
  而魏延在后几次北伐中单纯从军事的角度一再强调其主张的正确性,未从政治角度考量实在是不合时宜了。
  至于你说的后来魏延之死,我认为不至于诸葛亮要害死大将,从后来魏延之死的结果来看应该是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杨仪秉承诸葛亮在其死后撤军计划,而魏延向来认为自己军事观点正确不愿撤军,于是两者就打起来了,并不能说明是诸葛亮让杨仪杀魏延,只能说魏延认为诸葛亮死了自己可以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从上述几点来看我认为魏延毕竟只是军事将领不懂政治;而诸葛亮军事上太过谨慎,政治上甚有谋略。

  另一种说法是:
  根据《三国志》而分析:
  不露锋芒?魏延只是想有所作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如此评价诸葛亮:“可比萧何、管仲,但可惜当时蜀国没有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柏杨先生评价这一段说:“魏延就是韩信!”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诸葛亮性格太过谨慎,与兵学必冒险的精神格格不入,纵能小胜,先有大的作为却是不能。魏延提出精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如韩信旧计,可惜诸葛亮不能采纳,后来又总觉得魏延的任何军事主张都过于冒险,越发不重用魏延,发倒重用与自己“谈”得来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自然不必多说了。(诸葛亮与魏延的问题是性格不合问题,延伸开来是性格不同导致军事主张不同,而主帅是诸葛亮,魏延自然是“抱利器而终无所施”但“嫉贤妒能”恐怕还不至于。)
  而锋芒?谁有诸葛亮露得多?功劳?谁有诸葛亮大,但诸葛亮得到先主的信任,而后主又没有能力制约诸葛亮(其实后主很讨厌诸葛亮,诸葛亮死后一开始他死活不答应给诸葛亮立庙),所以无事。而魏延得不到诸葛亮信任,根本就没有机会立什么大的功劳,而提出的建议诸葛亮也大都不采纳,却从此对他有看法倒是。
  所以到后来诸葛亮死后,遗命杨仪统军,杨仪与魏延一直不合,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诸葛亮这一招到底怎么想的恐怕我等不好猜……),所以杨仪大权在手唯延心中不安想要夺权却反被何平(王平)杀了,魏延和杨仪的仇怨问题才是导致魏延直接死亡的原因,至于诸葛亮是不是……就没有人知道了。
  魏延死后,杨仪践踏他的头颅,骂道:“狗奴才!你还嚣张啊!”可惜大将魏延,竟被这等小人折辱!!!
  魏延不见得要谋反,反是后来杨仪没能接替诸葛亮在朝中的位置不服说什么“早知道那时候我带大军投魏国去”,说出这等大逆不道之言自然难逃一死,也不知算不算给魏延报了仇,但总之,至少在杨仪、魏延这两个人的使用上,诸葛亮的眼光可差劲得很。

回答3:

你说的是三国演义的情况,魏延是个武将,很猛,在5虎死后,他自认为应该出人头地了,没想到由诸葛掌权,不服是一定的,而且实际上他的军事主张和诸葛有出入,诸葛六出祁山没有成功,每次撤退都是带走全部兵力,魏延要求由他领部分兵马于魏军作战,没次都没批准.最后诸葛准备让姜唯接位,怕他压不住,就设计让马袋先杀了魏延.实际上是诸葛死后,他与姜唯争位,两人都从边疆带兵回京,互说对方谋反,刘阐认为两人有谋反之意,就问谋臣,杨仪和蒋晚他们都保证说姜唯是不可能谋反的,那意思就是魏延谋反咯,本来他是想回京掌权的,带的粮草不多,就被灭了啊.实际上杨仪和蒋晚和姜唯都是亲诸葛派的,当然帮自己人,不过也说明他的人缘不好,至于说他脑后有反骨,三易其主什么的,都是胡说的,现在跳槽超过三次的人有n多的,他要真谋反,早反了,他一向是防守北魏的边防主将,要是他投靠曹军早发了,他只是权利争斗的失败方,一生实际上也挺不容易的啊 .

回答4:

你错了 ` 想当初卧龙凤雏都在刘备手下,两人是公认的不相伯仲,诸葛亮是力劝主公重用庞统,反倒是庞统一心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才落的一死的下场。、

诸葛亮是最会做人的,他不会因为谁得罪过他就针对人家。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他的时候,关张二人对他的轻蔑态度他都没有在意,又怎因为魏研有才而找借口杀他呢``

我觉得诸葛亮对魏这个人一直是存有戒心的,因为魏为了贪功竟然背叛了主人来投靠刘备`` 虽然当时这却是明智之举,也确实帮了刘备很大的忙但是魏邀功心切,野心勃勃而且是背叛过来的,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给了他个下马威,这也是为刘备着想。

刘备这人有大将风度行事却未免有点优柔寡断` 如果此时不将魏压制那日后你说的那样攻高震主,刘备就很难做了`

你看他还没做出多大功绩呢就已经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调遣了 `

刘备是王,诸葛是相,魏延是将,若将不听令,日后势必坏事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即使他再勇也不能留之``

像关羽,诸葛亮再三劝之让他不要大意,最终大错还是铸成了,蜀元气大伤。

回答5:

根据《三国志》而分析:
不露锋芒?魏延只是想有所作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如此评价诸葛亮:“可比萧何、管仲,但可惜当时蜀国没有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柏杨先生评价这一段说:“魏延就是韩信!”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诸葛亮性格太过谨慎,与兵学必冒险的精神格格不入,纵能小胜,先有大的作为却是不能。魏延提出精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如韩信旧计,可惜诸葛亮不能采纳,后来又总觉得魏延的任何军事主张都过于冒险,越发不重用魏延,发倒重用与自己“谈”得来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自然不必多说了。(诸葛亮与魏延的问题是性格不合问题,延伸开来是性格不同导致军事主张不同,而主帅是诸葛亮,魏延自然是“抱利器而终无所施”但“嫉贤妒能”恐怕还不至于。)
而锋芒?谁有诸葛亮露得多?功劳?谁有诸葛亮大,但诸葛亮得到先主的信任,而后主又没有能力制约诸葛亮(其实后主很讨厌诸葛亮,诸葛亮死后一开始他死活不答应给诸葛亮立庙),所以无事。而魏延得不到诸葛亮信任,根本就没有机会立什么大的功劳,而提出的建议诸葛亮也大都不采纳,却从此对他有看法倒是。
所以到后来诸葛亮死后,遗命杨仪统军,杨仪与魏延一直不合,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诸葛亮这一招到底怎么想的恐怕我等不好猜……),所以杨仪大权在手唯延心中不安想要夺权却反被何平(王平)杀了,魏延和杨仪的仇怨问题才是导致魏延直接死亡的原因,至于诸葛亮是不是……就没有人知道了。
魏延死后,杨仪践踏他的头颅,骂道:“狗奴才!你还嚣张啊!”可惜大将魏延,竟被这等小人折辱!!!
魏延不见得要谋反,反是后来杨仪没能接替诸葛亮在朝中的位置不服说什么“早知道那时候我带大军投魏国去”,说出这等大逆不道之言自然难逃一死,也不知算不算给魏延报了仇,但总之,至少在杨仪、魏延这两个人的使用上,诸葛亮的眼光可差劲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