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怎么成名的

2025-02-26 02:36:3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在整个世界都享有盛誉。 贝多分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他初学音乐的经历是痛苦的。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想让儿子成为神童,像著名的音乐大师那样到各地去演出,于是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作为长子的贝多芬身上。 当贝多芬刚满4岁时,父亲就让他学习演奏钢琴和提琴等乐器。 刻苦练习的小贝多芬进步很快,8岁时就能在公众场合公开表演,11岁便进了当地剧院的乐队工作。但因缺乏良师指导,父亲希望他成为神童而驰名欧洲的梦想却没能实现。正在这时,贝多芬终于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就是乐队指挥奈佛。这位热心肠的作曲家很器重贝多芬的天赋,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在奈佛的指导下,贝多芬增强了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开始学习作曲。 在1787年的夏天,贝多芬曾到维也纳拜会过音乐大师莫扎特,本想跟着莫扎特学习作曲,可是没几天便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只得有匆匆忙忙的赶回家。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贝多芬每天都守候在榻旁,在直到母亲合上那慈祥的眼睛。 母亲去世了,可是贝多芬无法马上到维也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家里更贫困了,父亲嗜酒如命,挥霍无度,毫不顾家,两个弟弟年龄又小,照料家庭的重担又落在了贝多芬的身上。他一边挣钱养家,一边要同嗜酒挥霍的父亲作斗争。除此之外,强烈的求知欲又促使他多方面地求索。他设法到波恩大学旁听伦理哲学课,学习古典文学,阅读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作品,用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 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波恩,到维也纳继续深造,此后就在那里永久地定居下来。在维也纳,他开始在海顿的指导下学习作曲。有了名师指导,加上自己独特的音乐天赋,他很快就在音乐创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796年,贝多芬开始耳聋。但是病痛的折磨反而使他更顽强。 贝多芬在1803年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这是他在思想上、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对统治者的憎恶,对人民的崇敬,贝多芬又于1804年将这首乐曲改名为《英雄交响曲》。这首乐曲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贝多芬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辉煌时期,成为名扬四海的伟大音乐家。 【人物档案: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的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与作用。】 从这则小故事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某些启示,贝多芬这么个伟人的诞是必然的吗?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不会再经历像贝多分那样的事迹与经过,当然,以今天生活条件与环境我们可能教育不出第二个贝多芬,那么是否可以从中了解到贝多芬的对生活对艺术的那股追求劲儿,当然,今非昔比。可是,当我们用平稳的语气给孩子读一读这样的伟人经历,在孩子眼中也许会闪现一丝丝的亮点。过去许多的家长总会以那些伟人做例子,在70,80代的父母却很少有这样的举动,也许,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图去尝试这一方法。经典故事之所以经典其中的道理也许只有你认真的去读、去品,才会真正的领悟! 望采纳!!!

回答2:

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Johann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石膏面模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怆》、《月光》钢琴奏鸣曲和“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Pianoforte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Desk "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命运》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因此贝多芬发誓永远都不放弃音

回答3:

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生日:1770年12月16日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城市--波恩 地位: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 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