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在今天的捷克西部。
卡夫卡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犹太人。“卡夫卡”这个姓氏是希伯来语,其含义为“穴鸟”
或“寒鸦”。据资料记载,卡夫卡这个姓,很可能是在犹太人遭受迫害期间,奥匈帝国
为犹太人规定的仅供选用的几个姓氏之一。
小时候,卡夫卡的父母就对卡夫卡寄予很高的期望。为了使卡夫卡有所作为,他们将卡
夫卡送到一所德国人办的文科中学学习,因为当时哈布斯堡王朝为了填补官员的空缺,
总是从中学中遴选优秀学生,培养他们当官。在这所中学,卡夫卡熟练的掌握了德语和
德语的写作技巧。据卡夫卡的中学同学回忆,卡夫卡在中学时是一个服饰朴实、举止腼
腆的学生;“他很文静,而且是微笑着的,把世界朝自己打开,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
让这个世界了解他”。卡夫卡在日记中曾写道:“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
个目的,那就是要抹杀我的个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中学时代开始,卡夫卡就已
经表现出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倾向。卡夫卡是一个“独自冷峻地思索的孩子”。另
外,中学时卡夫卡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了高度兴趣,这成为后来卡夫卡悲观主义的一个
重要根源。在某种意义上,他在那阴郁而恐怖的“猴子的原罪”中看到了人类和自己的
宿命,找到了他自己悲凉而局促的“家”,卡夫卡曾在日记中说,“那是我的归宿”。
这一点在很大意义上帮助人们理解后来卡夫卡的艺术世界,理解卡夫卡艺术世界中那些
甲虫、鼹鼠、豺狗、猴子、耗子、兀鹰……以及理解卡夫卡自己这只“翅膀萎缩的寒
鸦”。
1901年,卡夫卡进入布拉格大学法律系学习。在大学中,有两件事对卡夫卡产生了重要
影响。一是卡夫卡结识了他的终身好友马克斯-布洛德。布洛德是比卡夫卡低一级的法律
系学生,刚入校门不久,布洛德就发表了一篇锋芒毕露的演说《叔本华哲学的命运与未
来》,对叔本华作出高度评价,而对卡夫卡当时所崇拜的尼采予以严厉的批评。这促使
卡夫卡一反平时的羞怯和迟疑,散会后坚持要陪同这位并不相识的人回家,以便给予相
应的批评和反击。谁知道,这场冲突反而成了他与布洛德终生友谊的开端。布洛德不仅
鼓励卡夫卡的写作,催促他出版完成的小说,而且在卡夫卡死后,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
全部作品,并为卡夫卡写了传记。卡夫卡大学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他在大学里
广泛阅读了世界知名作家的日记、生平和书信,如拜伦、歌德、叔本华和陀思妥耶苏斯
基等。卡夫卡对尼采非常感兴趣,他订阅了尼采编辑的《艺术看护者》杂志。对于自己
的读书趣味,卡夫卡在1904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说,“我们就应该读那些咬人、刺人
的书,如果一本书不能给我们一记闷棍,那么,读这样的书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
需要的是使我们痛苦不快的书,就好像,我们宁愿选择死亡,与不愿意继续活下去一
样;……这也像我们想要自杀一样;书必须是砸碎我们心中冰海的斧子。”一个年仅20
岁的青年,有这样的阅读趣味,能轻易的说出了“选择死亡”和“心中的冰海”这个的
句子。可见卡夫卡的内心,对痛苦和死亡已经有了深刻的体验。
1906年6月18日,卡夫卡考试合格,被授予法学博士头衔。次年10月1日,卡夫卡开始
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布拉格分公司上班。由于这个工作非常繁忙,干扰了他的写作活
动,半年后,卡夫卡辞职前往布拉格“工人事故保险公司”并在那里工作了16年,直到
生命的最后时光。卡夫卡的大量作品都是他在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包括三部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和《城堡》和大量的短篇小
说,如《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地
洞》等等。
你在网上找.你在百度打个卡夫卡的生平简介马上就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