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姓氏篇》云:“周初有职方氏,其后因官为氏,望出山阳。”说明周代时期已有职方氏,他们是以祖上的官职为姓氏的,在山阳地区成为望族。“山阳”是今河南省焦作的称誉,即太行山之阳的地方。汉末三国初,汉献帝刘协被魏帝曹丕贬为山阳公,今焦作市东南仍有献帝陵,历史上始终称太行山以南为山阳,或者称河阳(黄河以北称河阳)。
从周代到汉代,职氏已在山阳地区的温县形成望族。今温县林肇乡西林肇有职氏祖祠。温县《职氏家谱-序言》载:“职氏始祖汉朝时名职洪任山阳令,因教民有方,政有卓绩,升为兖州太守,又擢为谏议大夫。后因谏太子事被谪,挂冠朝门,归之真山(真山即今焦作市北的太行山一脉),后裔居温(温县)、获(获嘉县)两地。”(获嘉县在温县东30公里处)。
《职氏谱序》还载,“至宋末年黄河两岸交兵,避难洪洞。明洪武一统,招抚流民各归原籍,有职姓兄弟四人,名富贵荣华。富迁居回温县,贵迁居获嘉,荣迁居天津,华仍居山西洪洞南券桥。温县获嘉均职姓故址也。”此序言作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正月,由此看来,温县乃为职姓的发源地,别无考析所出。温县为职姓故里,宋代时已多职姓。
周初有职方氏,其后因官为氏,望出山阳
职姓 一、来源:
根据《职氏族谱》(为职姓中年长都主持编纂)序言中所述,职姓始见于明朝洪武年间,乃是明初著名的“大槐树迁民”时所改,此前历史,不可考。
二、聚居地:
职姓现在的主要聚居地是河南省获嘉县。河南省获嘉县冯庄镇职王村,村内约五分之三的人姓职,共约3000余人;冯庄镇职庄村,约1000人姓职;冯庄镇杨刘庄村,约500人姓职;获嘉县城约300人姓职,为职王村、职庄和杨刘庄职姓中到县城做工的。至于温县,职姓仅约100人左右,是1960年左右由职王村迁出至温县的。另外,聚居温县的职姓住在“林照”。
三、后裔:
职姓始祖而下,有四子:富、贵、荣、华。后代据此分为四门,富后代为一门,贵后代为二门,以此类推;河北省保定市“支”姓,疑为“职”姓后裔,因职姓第四世中,一子名“勤”,曾任明文华阁大学士,后至直隶(现河北省)保定府(现保定市)任通判,据传其到任后又有后人,但保定并不职姓;职姓自二十二世至二十六世排辈字为“承统铭启训”。
四.另说
《风俗通义-姓氏篇》云:“周初有职方氏,其后因官为氏,望出山阳。”说明周代时期已有职方氏,他们是以祖上的官职为姓氏的,在山阳地区成为望族。“山阳”是今河南省焦作的称誉,即太行山之阳的地方。汉末三国初,汉献帝刘协被魏帝曹丕贬为山阳公,今焦作市东南仍有献帝陵,历史上始终称太行山以南为山阳,或者称河阳(黄河以北称河阳)。
从周代到汉代,职氏已在山阳地区的温县形成望族。今温县林肇乡西林肇有职氏祖祠。温县《职氏家谱-序言》载:“职氏始祖汉朝时名职洪任山阳令,因教民有方,政有卓绩,升为兖州太守,又擢为谏议大夫。后因谏太子事被谪,挂冠朝门,归之真山(真山即今焦作市北的太行山一脉),后裔居温(温县)、获(获嘉县)两地。”(获嘉县在温县东30公里处)。
《职氏谱序》还载,“至宋末年黄河两岸交兵,避难洪洞。明洪武一统,招抚流民各归原籍,有职姓兄弟四人,名富贵荣华。富迁居回温县,贵迁居获嘉,荣迁居天津,华仍居山西洪洞南券桥。温县获嘉均职姓故址也。”此序言作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正月,由此看来,温县乃为职姓的发源地,别无考析所出。温县为职姓故里,宋代时已多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