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晨
石崇作为古代富豪知名度颇高,人们常爱说他和皇亲贵戚斗富及绿珠为之坠楼的故事,导致后人对石崇之富印象特深�而石崇是怎么富起来的人们仿佛不很在意。
石崇的父亲石苞,在晋武帝时曾官至大司马,后曾一度遭受排挤,最终死于泰始八年。不太能看出石苞有多富,只知道他生有六个儿子,而石崇是其最小的一个。
石苞临死前将自己的财物分给诸子,可恰恰不给这最小的儿子石崇,石崇的母亲对此提出异议。石苞说:此儿虽小,后自能得。此话颇有点奇怪,就算石崇从小极敏惠,勇而有谋,按常理去想,也应该分得父亲的一份财物。但这奇怪之举却告诉后人石崇的财富不是从他先人那儿继承来的。
石崇后官至城阳太守,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但这不能保证使他富起来,而且能富到压倒贵戚王恺的地步。因为在伐吴过程中得以封侯者为数不少,王浚是伐吴第一功臣,所以刘禹锡写有“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诗句。王浚这人年轻时就好奢侈�因伐吴之功被封为襄阳县侯时�其子同时也被封侯�赐绢万匹�钱三十万。但王浚也只是自己玉食锦服�奢侈自逸�以这样的家私还没表现出和人斗富的举动。
石崇和王恺斗富发生在晋武帝时,在此过程中武帝常助王恺,最有名的是石崇以铁如意击碎武帝赐给王恺的珊瑚树,搞得王恺怅然若失。石崇的财富何以能富敌天子?他到底是怎么富起来的?
武帝死后,昏庸的惠帝继位。石崇出京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史书中记下了这样一笔:“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短短一语,总算使后人明白石崇是怎么富起来的了。刺史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商人路过荆州�石崇对他们实施了明火执杖式的抢劫�这种勾当绝对是亦官亦盗,至此才可明白他是如何白手起家而成为巨富的。他后来能建有金谷园就比较好理解了�有在荆州的抢劫垫底,足以财产丰积,室宇宏丽。而此前是怎样富起来的�则仍然是个谜。但人们有理由作这样的猜测,他在任城阳太守或伐吴过程中一定是做了亦官亦盗的勾当,否则无法和贵戚们斗富。
石崇最后死于“八王之乱”中的权力斗争,绿珠只是送他“上路”的导火线。他那巨大的来路不明的财富足以在乱世中成为被掠夺的对象。既然他在荆州能打劫别人,当别人有了条件时何以就不能打劫他?可怜他死到临头还抱有幻想,认为自己最多被流放到交州或广州。等到押赴刑场时才明白过来,感叹说:“这帮奴辈是贪图我的家财啊”。押送者说:“知道是财富害了你,为何不早把财富散了?”石崇无言以对。这样的对话表明这场权力斗争带有明显的“仇富”心态。但不能因此说中国人从来就有“仇富”传统,因为石崇在历史上远非第一个富豪,知名的中国最早的富豪首推范蠡,次为子贡,他们生前死后都没有发生“仇富”事件。虽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有杀富济贫之事,但这是和达官贵人富可敌国而百姓总是贫困潦倒联在一起的。石崇这样致富必然要引来“仇富”心态。
一个社会总是均贫富必是死水一潭,一个社会有太多谜一样富起来的人则会处在火山口上。
今天的富人,也许多数是勤劳致富,但也不能排除有石崇那样的致富者,至少那种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家私的贪官就可视为今天的石崇。就是那种年薪数百万而定员工年薪一两万的高管、那种一不小心就赚了大钱的垄断企业也难免劫财之嫌,只是二者劫财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在以富为荣的今天,特别是贫富差距见大的时候�想想石崇是怎样富起来的及靠此方式富起来后的结果,绝不是件没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