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36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在线等...

不要图片,要求如H +1 )1、Ar +18 )2)8)8
2024-11-30 11:38:1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H +1)1
He +2)2
Li +3)2)1


Be +4)2)2
B +5)2)3
C +6)2)4


N +7)2)5
0 +8)2)6
F +9)2)7


Ne +10)2)8
Na +11)2)8)1
Mg +12)2)8)2


Al +13)2)8)3
Si +14)2)8)4
P +15)2)8)5


S +16)2)8)6
Cl +17)2)8)7
Ar +18)2)8)8


K +19)2)8)8)1
Ca +20)2)8)8)2
Sc +21)2)8)9)2


Ti +21)2)8)10)2
V +22)2)8)11)2
Cr +24)2)8)13)1


Mn +25)2)8)13)2
Fe +26)2)8)14)2
Co +27)2)8)15)2


Ni +28)2)8)16)2
Cu +29)2)8)18)1
Zn +30)2)8)18)2


Ga +31)2)8)18)3
Ge +32)2)8)18)4
As +33)2)8)18)5


Se +34)2)8)18)6
Br +35)2)8)18)7
Kr +36)2)8)18)8


扩展资料: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原理简介:


如图是一些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1,2,3,4,5,6,7。


2.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三层时,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四层时,倒数第三层最多不超过3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特殊的是稀有气体中的氦是最外层2个电子)。


4.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5.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6.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到电子. 化学性质不稳定


7.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 He:(2个)不得不失(达到最稳定状态,所以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


规律: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 其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第三,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


一、中性原子模型


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Philipp Edward Anton Lenard,1862—1947)提出了中性微粒动力子模型。


勒纳德设想“刚性物质”是散处于原子内部空间的若干阳电和阴电的合成体。


二、实心带电球


开尔文1902年提出了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就是把原子看成是均匀带正电的球体,里面埋藏着带负电的电子,正常状态下处于静电平衡。这个模型后由J.J.汤姆孙加以发展,后来通称汤姆孙原子模型。


三、枣糕模型


汤姆逊以为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行。他按照迈耶尔(Alfred Mayer)关于浮置磁体平衡的研究证明,如果电子的数目不超过某一限度,则这些运行的电子所成的一个环必能稳定。

如果电子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度,则将列成两环,如此类推以至多环。这样,电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结构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门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重复再现,或许也可得着解释了。


它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而且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发出电子的现象。

而且根据这个模型还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于汤姆逊模型能解释当时很多的实验事实,所以很容易被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四、土星模型


一个大质量的带正电的球,外围有一圈等间隔分布着的电子以同样的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电子的径向振动发射线光谱,垂直于环面的振动则发射带光谱,环上的电子飞出是β射线,中心球的正电粒子飞出是α射线。 

这个土星式模型对他后来建立原子有核模型很有影响。1905年他从α粒子的电荷质量比值的测量等实验结果分析,α粒子就是氦离子。


1908年,瑞士科学家里兹(Leeds)提出磁原子模型。


五、太阳系模型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在这个“太阳系”,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力。

他解释说,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而且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这个很小的核心上。当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心射来时,就有可能被反弹回去。

这就圆满地解释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卢瑟福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物质对α和β粒子的散射及原理结构》。


六、玻尔模型


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这样的原子图像:

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量愈高;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数倍决定。

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关系由E=hν给出。

玻尔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


七、有核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中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有玻尔、查德威克、科克罗夫特、卡皮察、哈恩等,原子核发现后,卢瑟福于1919年利用α射线轰击氮原子核,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炼金术”,第一次实现了核反应。从此元素在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了。

卢瑟福通过一系列核反应发现了质子也就是氢离子是一切原子核的组成成分,并预言了中子,中子后来由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并且最终确立了以质子和中子为基础的原子核结构模型。


八、查德威克模型


查德威克立刻着手研究约里奥·居里夫妇做过的实验,用云室测定这种粒子的质量,结果发现,这种粒子的质量和质子一样,而且不带电荷。他称这种粒子为“中子”。


中子就这样被他发现了。他解决了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完成了原子物理研究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后来,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用中子作“炮弹”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和裂变中的链式反应,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原子结构示意图

回答2:

H +1)1
He +2)2
Li +3)2)1
Be +4)2)2
B +5)2)3
C +6)2)4
N +7)2)5
0 +8)2)6
F +9)2)7
Ne +10)2)8
Na +11)2)8)1
Mg +12)2)8)2
Al +13)2)8)3
Si +14)2)8)4
P +15)2)8)5
S +16)2)8)6
Cl +17)2)8)7
Ar +18)2)8)8
K +19)2)8)8)1
Ca +20)2)8)8)2
Sc +21)2)8)9)2
Ti +21)2)8)10)2
V +22)2)8)11)2
Cr +24)2)8)13)1
Mn +25)2)8)13)2
Fe +26)2)8)14)2
Co +27)2)8)15)2
Ni +28)2)8)16)2
Cu +29)2)8)18)1
Zn +30)2)8)18)2
Ga +31)2)8)18)3
Ge +32)2)8)18)4
As +33)2)8)18)5
Se +34)2)8)18)6
Br +35)2)8)18)7
Kr +36)2)8)18)8

累死了。。。采纳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