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Ketamine),俗称K粉、K他命、克他命或K仔,在台湾,经常被称为裤子(相对于衣,衣代表的是 Ecstasy 的第一个字母)、下面(相对于穿在上面的衣服),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科药物(毒品),属于非鸦片系麻醉科药物。日常所见的氯胺酮产品的主要成份是盐酸氯胺酮,化学式为C13H16ClNO・HCl,分子量是274.19。它在常温常压之下呈白色粉末状固体物质。溶点为266度、不燃性。pH值3.5~5.5,水溶液呈酸性。 由于药理跟DXM、PCP很相似,对人类的副作用较为大,通常为兽医采用作麻醉用途。近年一些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中发现了K粉的滥用迹象。2001年5月9日,K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局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加以管理,2007年,升为第一类精神药品。 药理作用 10毫升量氯胺酮(兽用)按药理学的分类,氯胺酮是一种分离性麻醉药物。它透过对大脑边缘部的作用,影响大脑皮层的选择作用。在一般医学用途里,氯胺酮只会以水剂处方,作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而不会以固态状处方。属于妊娠B类,在美国属于第三类受管制药物。在中国大陆,氯胺酮按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氯胺酮原料药,只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药品生产企业定点生产。 静脉注射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脑内浓度为血浆浓度的6.5倍。氯胺酮为新型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剂,先阻断大脑联络径路和丘脑向新皮层的投射,部分意识存在,痛苦显著消失;随血药浓度升高而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快速但短暂,能选择地抑制大脑及丘脑,静注后约30秒钟(肌注后约3~4分钟)即产生麻醉,但植物神经反射并不受抑制。麻醉作用持续约5~10分钟(肌注者约12~25分钟)。一般并不抑制呼吸,但可能发生短暂的呼吸频率减缓和潮气量降低,尤以静脉注射较快发生。氯胺酮在人体内的代谢半衰期约为3小时,可引起喉痉挛,易通过胎盘屏障。 氯胺酮可减弱呼吸抑制,从而使接受麻醉的病人可以自行呼吸。原理是透过刺激交感神经,从而使支气管扩张及提升血压。故对于有脑血管障碍、虚血性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应禁止使用。 [编辑] 副作用 正常服用氯胺酮会刺激呕吐中枢、诱发病者呕吐。亦会使病者发恶梦。 滥用氯胺酮会产生分离性幻觉,并会引致后遗症及脑部永久损害[7]。氯胺酮经常是在世界各地的夜店,如舞厅、迪斯可、狂野派对场所内被人使用,使用后会使人对周围环境失去警觉性。 根据香港于2005年所作的一项有关青少年滥用氯胺酮的研究显示[8],长期吸食氯胺酮会对脑部造成永久损害。这些损害显现出来的病征主要如下: 药物依赖性 记忆力及智力衰退 说话迷糊、口齿不清 情绪不稳定 行动机能受损 呼吸/心脏机能受损 背部和后颈会长出痕痒的毒疮,俗称“茄疮”。 [编辑] 滥用途径 滥用氯胺酮,俗称“拉K”或“索K”,因为毒瘾深的吸食者多数会将粉末状的毒品,并采取以鼻吸食的使用方式,利用截短了的饮管或折成管状的钞票从鼻孔吸食毒品,以避过胃部消化液的破坏,而由鼻部微血管吸收。 在台湾,通常称为“拉K”,透过去除头尾的笔管,或者剪短的吸管,透过鼻部微血管吸收;或者混杂于烟草中,在抽烟的同时吸收,称为“抽K烟”,由于有很浓厚的味道,很容易被识别。吸收前的准备工作俗称“颜K”及“刮K/介K”,“颜K”是吸食者利用硬质卡片将氯胺酮转为细粉状的过程。“刮K/介K”则是将氯胺酮布置成一直线。之后,吸食者会拿起吸管,一头放进鼻子深处,一头对准呈一直线的“K粉”,用力从头到尾将一直线的“K粉”吸光。亦有吸毒者将氯胺酮粉末置于手背或卡片上,直接对准鼻孔吸气吸收。 不过,在2009年香港发生正生事件后,不少正生的学生被香港传媒问及当地中学生吸毒的问题时,披露不少学生其实就只用一只外卖的胶汤匙盛起K粉来吸。 [编辑] 管制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把氯胺酮归为第二类精神药品,“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氯胺酮,均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引诱、教唆、期骗、强迫、容留他人吸食氯胺酮的,将追究刑事责任。”[9] 2007年,升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加强管制及惩处相关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