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首完整的诗,是诗人王安石和苏东坡的回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是王安石写的。
"秋花不比春花落,留于诗人仔细吟。"则是苏东坡写的。
典故:
苏轼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见王安石题的一首《咏菊》诗中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句子,不由得暗笑当朝宰相连基本常识也不懂,认为菊花是多少草本植物,花瓣只会枯干不会飘落。
于是就在王安石的诗句下面题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后见到苏轼的题句,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心里暗笑苏轼对事物观察的不仔细、全面。
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
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扩展资料:
故事寓意
这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办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搞经验主义。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他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匈牙利共产党员库恩·贝拉时写道:“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吹落黄花遍地金
这诗有一个故事.不过是民间的传说,未必真实.实际上这诗的意思本身就是不连贯的,明显是两个人的口气.
按该故事"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是王安石写的.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则是苏东坡写的.
该故事是这么说的:苏轼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见王安石题的一首《咏菊》诗中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句子,不由得暗笑当朝宰相连基本常识也不懂,认为菊花是多少草本植物,花瓣只会枯干不会飘落,于是就在王安石的诗句下面题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后见到苏轼的题句,心里也暗笑苏轼对事物观察的不仔细、全面,《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何谓菊花无落英?这事直到苏轼在黄州和朋友饮酒赏菊时在弄清楚。
=============
查了一下,该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
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
前面一句是王安石写的,后面一句是苏东坡写的
同意楼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