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赏析)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王珣(350—401年),《晋书》本传载:“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获,导之孙,洽之长子也。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373—396年)雅好典籍。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郄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隆安初(397年)(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尚书令,赠车骑将军,开府,谥献穆。”《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宣和内府藏王珣书二件,《伯远帖》为其中之一。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辗转卖给郭世五。在《伯远帖》本幅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就是郭世五的收藏印。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终保密无人知,死后此二帖归他儿子郭昭俊所有。抗战胜利后,郭昭俊把他父亲郭世五的觯斋藏瓷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襄理的职务。1949年他随银行撤退到广州,在广州被疏散,到了香港。他在香港向教会借一笔款,以二帖作抵押品。1950年因做生意赔本,而借款已到期限,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写得遒媚刚劲,雍容舒丽,气和手畅,适眼合心,具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阀”之势,不少人认为是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唐宋时为秘府官本,宋时曾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最难得。明时为王王登所有,后经吴廷刘承禧、冯栓等手,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内府。乾隆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此帖曾刻入《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等丛帖内,墨迹本现珍藏我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
1、《笔造》
《笔造》一书,下笔苍劲如松,如刀锋一般尖利。在整篇字的构造上也较为均匀。有力的笔锋凸显出作者的功底。着墨也较为均匀,笔触流畅。
2、《心静如水》
作者这一篇《心静如水》施墨均匀,下笔有力又不乏水一般的柔和流畅。整幅字结构安排也十分均匀恰当。
3、《禅妙》
最后一幅是《禅妙》一书。丛书面看,着墨十分均匀且下笔苍劲有力。宣纸的渲染效果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很多笔触都成波浪状,却安排巧妙得当,丝毫不影响画面质量,整体布局较好,该是体现出了“禅”之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