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2025-02-25 09:53: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植以后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国家而言,获利最丰者莫若培养人才,人才一旦培养成功将“一树而百获”,此乃国家治理国家的终生之计。

拓展资料:

《管子·权修》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书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回答2:

原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译文:

(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植以后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回答3: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意思是:

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种植一次而有—次的收获,这是谷物;培植一次而有十次的收获,这是果木;培育一次而有百次的收获,这是人才。

出自:《管子·修权》

拓展资料:

《管子·权修》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一篇教人权变的文章。说明先贤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所有后来人们把它提炼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华夏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称《管子》,内容涵盖各种学术,是后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等多家学术思想的源头。

回答4:

为了计划一年,最好是种粮食;计划十年,最好植树,而要长期培养人才。

来源:

“管子权秀”:“一年如树谷,十年如树,终生如树”,一棵树,一个胜利者,一个山谷,一棵树,十个胜利者,一棵树,一棵树,一百个收获,一个男人。

意义;

为了计划一年,最好是种粮食;计划十年,最好植树,而要长期培养人才。粮食作物一次收获一次,一次收获十次。

工作介绍:

Guan Zi是《春秋》(公元前770~476年)齐国、关中、关中派的事迹。它是战国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475年)到秦两汉时期的著作。刘翔编纂了《管子》86篇,其中76篇,其余10篇仅含内容。

关中(公元前723年—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为彝族,字钟,又名钟,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国主义者,应尚(今安徽颍上人)。当关中比他父亲少时,他的老母亲在大厅里,过着穷苦的生活。他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为了维持生计,他和鲍树亚合伙参军,去了军队,去了乡下。经过几次波折,他被春秋首相鲍鱼推荐,被称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权。所以,他也说:“你可以把它拿给男人看。”关中的演讲在郭玉琦中被看到,而《管子》这本书被传下来了。

拓展资料

“一年的计划就像一棵树的山谷,十年的计划就像一棵树;一个毕生的计划就像一棵树。”它是一个经典的“管子和修理权”的名言。

这意味着粮食是一年(一年的计划,粮食);植树十年(十年的计划,植树);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一个终身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种类:种植;种植。木头:树木。关子泉秀确实是一篇关于改变人权的文章。事实证明,圣人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所有的人都把它细化为“十年树”和“一百年人才”,这意味着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计划。这也意味着培养人才是不容易的。

回答5:

原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译文:(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植以后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词语出处:

《管子·权修 第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也是取自此意,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厚望与寄托。

拓展资料: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后代,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早承家担,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至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是故有"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