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禧的身份地位
晚清时期,慈禧是清王朝实际的掌权者,也是当时清王朝辈分最高的人。我国古代讲究尊卑长幼,老实一点的人,根本不敢对她起半点叛逆之心。而且她的政治手腕之强,远超当朝的四大重臣以及在位的光绪皇帝。
咸丰皇帝去世以后,慈安暴毙,慈禧的政治野心迅速爆发。为了巩固自己在清王朝至高无上的地位,前后发动了三次政变。
二、晚清皇帝全是菜鸡
古代造反讲究名正言顺,比如明成祖朱棣造反的时候就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清朝大臣想扳倒慈禧,就必须拉一个皇帝顶上,找一个看似正当的理由才能光明正大地收拾慈禧。
但是那会儿没一个有才干的皇帝,全是怂包,让他们做皇帝,只会比慈禧执政还糟糕。
三、晚清四大名臣忠于慈禧
晚清时期,清朝的能人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为首。当初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手握三十万大军,数次被劝造反,黄袍加身,都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后来,为了让慈禧放心,他亲自裁掉了自己的一半湘军。从四大名臣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跟着慈禧干比造反更稳妥,更有利可图。
慈禧一生做了很多卖国求荣的事情,但是当时并没有更好的人选可以接替她。清王朝最后会灭亡,也是自然的历史规律。
因为虽然晚清潮州有很多厉害的能人,但是他们手中没有确实的权力,所以说他们没有办法与慈禧太后进行抗衡,因为整个朝中的权力都在慈禧的手中。
因为当时的慈禧垂帘听政很久了,已经大权在握,是实际掌权者,还是皇太后。她行事比较果断且心狠手辣,所以大臣大部分很怕她。
历史上还有大臣们装病避陪慈禧太后听戏一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很无奈。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惧怕或者无聊到极点,大臣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否则谁不想成为太后身边的红人。
陪太后听戏,虽然有面子,但是苦差,因为入座听戏至少要六个钟头,多则八个钟头,大臣多数是年纪大的,还有些年高体弱的。尤其是满洲命妇,侍立在旁七八小时,最难忍耐,所以一接到“请柬”,就设法生病来避过一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伴君如伴虎,慈禧太后的震慑力很强大,多在她身边一会儿,就会多一份危险,更何况慈禧又经常听戏,自然是能躲过一劫是一劫了。 皇太后之所以能垂帘听政就一定有她的本事,况且当时大臣们对慈禧是敢怒不敢言,如果冲撞到太后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大臣们是能躲就躲。
虽然是有许多能人,但他们要么是愚忠的士大夫阶级,要么是选择曲线救国,又或者是真的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举例子
士大夫:林则徐等人,虎门销烟没有什么好说的
在早期,林则徐确实是最早看见西方厉害之处的,但他依旧拜托不了根深蒂固的旧时代思想,打仗靠的还是“民心”纵然知道火器之厉害,依旧认为有民心就能胜利,而他对中央就不必说了,只是骂奸臣误国。
曲线救国:曾国藩,李鸿章等,他们即使看见了国家的弱处,他们也没有胆子去动摇,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其是大清的灭亡带来的动乱,不如当一个破旧王朝的修补匠。
没有实力:梁启超,康有为等,当时已经基本是慈禧太后主政,上上下下都快是她的人了,一个皇帝已经没有了什么作用,而他们却想靠着这个皇帝来实现梦想,这个皇帝最多也只能让康有为到总理衙门边上转转。正所谓,皇帝的权力在千里之内,十步之外,而这个皇帝已经被十步内的人给锁死了。
(这是我的部分观点,有什么不好请谅解,多数是取自于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的观点,我这用自己表达出来的文笔不敢直接说是蒋廷黻先生的言论与观点,所以说就这样吧)
慈禧是太后啊,推翻统治阶级很难的好吧,每一个王朝倾覆都得流很多血,当初曹操不也挟天子令诸侯跟慈禧有何区别,以前的人有正统的意识,想推翻特别难,一不小心慈禧一道旨意就能安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你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