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前,茱萸、芥和姜使用最多,是中国民间主要辛辣调料。
首先是茱萸,又名“越椒”、“艾子“,香气辛烈,最早的记载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也就是神农时期。《本草纲目》也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茱萸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功能暖胃燥湿。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其次便是芥姜,为芥和姜两种,千字文有记载“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意为:水果里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里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
芥菜和姜都是味辛性温,能开窍解毒,驱除人体的阴寒之气。《神农本草经》说:“芥味辛,除肾邪,利九窍,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气”。
芥菜子磨的粉称为“芥末”,有醒脑开窍,去腥解毒的功用,在周朝的膳食文献中就有详细记载。《礼记》中说“春用葱,秋用芥”。
姜在古代更是不可以一日或离,无论外感风寒、饮食失调、醉酒呕逆,乃至于昏厥,都可以灌热姜汤以解其急。《吕氏春秋》中说“阳朴之姜,招摇之桂”。
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调味的珍品,故称“菜重芥姜”。
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