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东)〔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者)〔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三国志》: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三国志》: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三国志》: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诸葛亮传述
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在魏、吴、蜀汉争霸的三国时代,任蜀汉军师,表现惊人。年仅27岁,就被刘备以「三顾茅庐」之礼,请去当他的最高战略顾问,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之计,并且终生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懈。西元二二一年,蜀汉建国,他就当了丞相,刘备死后,其尽心辅佐刘禅,充实国力。西元二二七年,呈出师表,从事北伐。六出祁山,宿愿未成,於西元二三四年,和魏军对峙中,死於五丈原。敌将司马仲达,在蜀军撤退后,巡视蜀军的阵营,曾经赞叹孔明实为一个军事奇才。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诗称道说:「诸葛大名垂宇宙。」这句诗说的是诸葛亮一生的努力作为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景仰和尊崇。清初的果亲王就是摘取杜甫的这句诗,以遒劲的笔力题写下匾额「名垂宇宙」,至今还高悬於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前正中门廊之上。
历代统治阶级和人民也许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贡献,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诸葛亮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和他那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著实令人感佩。尽管诸葛亮终生致力於谋求天下统一的事业未能成功,仍然受到人们极大的景慕与赞叹。没有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得到当世以及后世高度的褒扬和赞誉。从诸葛亮之死引起当时人们无限的悼念,以及其后一千多年间,不少地方先后为他建修祠庙的情况来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重要战役概述
一、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次大战,孙、刘联军以5万兵力大破曹军二十多万,迫使曹操兵败北还。这一战役的胜利,证明了诸葛亮在隆中的战略规划中联孙策略的正确。这次大战的结果,初步决定了曹、孙、刘三家分立的形势,正如诸葛亮分析孙权时所预料的,「鼎足之形成矣」。
二、南征夷越
刘备死后,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诸葛亮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之后,也就到了「民安食足而后用之」的时候了。这时,诸葛亮一改对南中「抚而不讨」的策略,再也不能容忍雍闓等叛乱势力继续猖獗下去了。再说,诸葛亮很清楚,南中叛乱不解决,后方不安定,就根本谈不上进行北伐,这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的「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南征势在必行。
�和抚政策
对西南民族地区实行「和抚」,这是诸葛亮隆中战略的既定方针。在平定南中叛乱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采用「攻心」战术,实际上也不过是用军事手段来贯彻此一方针,以便在军事结束之后,使其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但是,为了推行此一方针,无论在战前或战后,诸葛亮都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在战争期间,他对叛乱头目中凡能够争取的,他都尽量争取,即便是像高定那样「恣睢」妄为的倡乱首恶分子,他也想「归首以取其生」,只要高定投降,就让他活下来。雍闓固然是自取灭亡,要是能够投降的话,恐怕诸葛亮也不会杀他。而对孟获的纵擒也足以说明诸葛亮用心之苦。不要说在征南之前,越雟郡将焦璜被杀,益州郡太守正昂遇害,继任太守张裔又被流放,特别是诸葛亮忍痛杀常房子以安朱褒,更见其苦心所在。而在征南之后,诸葛亮任用的益州郡太守王士、越雟郡太守龚禄,也先后「为蛮夷所害」。虽然如此,诸葛亮还是没有感情用事,仍从大局出发,坚决按照「和抚」的方针去做。
�以夷制夷
诸葛亮在战事结束之后,首先就采取了「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尽量任用当地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要他们是拥护蜀汉中央政权的,就让他们担任南中地区各级政府官吏,有的还准备选拔到中央任以要职。诸葛亮这麼做,固然是为了增进民族团结,以便更好地治理南中,同时也是改革东汉长期以来用汉人统治少数民族,实行残酷压榨的弊政。可是在当时,却有人对诸葛亮这一政策无法认同,认为这麼做实在太危险了,建议诸葛亮还是用汉人可靠些。对此,诸葛亮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留汉人来管理南中有三不利:若留汉人,必当留兵,兵留少了不行,留多了则吃的就成问题,此其一;经过这次战乱,夷人父兄多有死伤,若留汉人不留兵,必然酿成祸端,此其二;夷人常有自相攻杀之罪,疑心又重,即使秉公而断,对汉人也终不相信,此其三。鉴於此三不利,诸葛亮决心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办法,让南中各兄弟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使这一地区形成一个「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显然,这是诸葛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又根据民族地区特点所采行的一项措施。在这一点上,充分反映出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既谨慎行事,又富有魄力。
三、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
建兴六年,这次北伐,按诸葛亮的布置,兵分两路:一路以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进据箕谷(褒城县北),扬言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今陕西郿县北);而另一路,则由诸葛亮亲率主力诸军向西北攻打祁山(今甘肃西河县西北),在取得陇右之后,直指关中。果然魏明帝上了当,在他得知蜀军进攻后,急令大将军曹真调动关右诸军屯守郿县,堵截赵云、邓芝。这样一来,魏国的关中兵马大部分被诸葛亮用一支偏师牵制在东边了。严格训练的蜀汉大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一时军威大振,使魏国朝野为之恐惧。当诸葛亮顺利进入祁山时,兵锋所至,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应亮」。
陇西三郡纷纷投降之后,关中大为震动。这一下,魏明帝坐不住了,急忙赶到长安,调集5万生力军,命右将军张郃率领,杀奔西边来堵击蜀军。诸葛亮得知消息,他相度地形,正考虑要派一员先锋大将去守住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时,他左右的人差不多都不谋而合地建议,最好派久经战阵的宿将魏延或是吴懿去担当这一重任。可是诸葛亮偏偏选用了参军马谡,而以裨将军王平为副将,随马谡领兵去把守街亭。岂知诸葛亮这一「违众拔谡」的结果,不仅在当时使他感到非常遗憾,而且留给了后世一个很值得借鉴的历史故事。由於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守街亭,牵动全局,曹真在东面又发起攻击,打败了赵云、邓芝。这真如下象棋的格言所说的:错下一个子,满盘皆是输。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进无所据」,不得不放弃已经到手的陇西三郡,下令拔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千馀家,以及驱冀县男女数千人,收兵回到了汉中。
�第二次北伐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得知魏国大司马兼领扬州牧曹休中了孙权派鄱阳太守周鲂行使的假投降计,在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被陆逊打得大败,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立即调集兵马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进行第二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二二九年)春天,诸葛亮稍事休整之后,紧接著就举行了第三次北伐。鉴於前两次远攻失利,诸葛亮这次采取了近取固本的办法。他派部将陈式进兵攻取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文县)二郡,亲统大军继后,潜军西上,以策应陈式。当魏国雍州刺史郭淮从陇西起兵进击陈式时,诸葛亮亲率一支兵马突然出至建威(今甘肃陈县西),惊走了郭淮,收复了二郡。诸葛亮留兵驻守下来,又对当地氐、羌等少数民族做了一番安抚工作,然后收兵回到了汉中。从此武都、阴平二郡正式归入蜀汉版图,纳入蜀汉的管辖之下。
�第四次北伐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发动了第四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在这年退兵之后,深感军粮供应是个大问题,拿他自己的话来说:「粮谷军之要最。」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不解决,要想对敌人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不可能的。这是关系到北伐能否继续进行并取得成功的一件头等大事。从第二年开始,诸葛亮有计画地把军队集中在沔阳附近的黄沙镇进行休整,开展「休士劝农」的活动,一方面让士兵从事生产;一方面鼓励农民进行生产。在农闲时就抓紧时间「练兵讲武」,进行军事训练。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木牛」的基础上制作了「流马」,改进了运轮工具。到下一年冬天,诸葛亮命诸军搬运粮米,集中於斜谷口,在此修造邸阁,屯集了大批军粮。这时,诸葛亮选用了很能干的巴西太守吕义担任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保证前线供应。经过整整两年多的准备,於蜀汉建兴十二年(二三四年)春二月,以流马运粮,诸葛亮亲统10万大军由斜谷出,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注四)。
军事思想之主要内涵
一、治军思想
诸葛亮深知,要实现他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宿志素愿,必须建立一支勇武善战的军队。他一走出隆中,就致力於帮助刘备扩充兵员,筹集兵饷,增强军事力量。诸葛亮一生是以身兼将相而自许的,他在治国理政的同时,未尝一日不在思谋治军、用兵之道。陈寿上给晋武帝的《诸葛氏集目录》,其中就有「兵要」、「军令」等篇章。从至今存留在《诸葛亮集》内的兵要10则、军令15条,以及其他有关诸葛亮谈兵治军的论述,不难看出,诸葛亮治军和他治国理政一样,「治实而不治名」,非常讲求实效,务使其所治之军成为一支能攻善守的劲旅。再说,从蜀国地小人少不可能提供大量兵员的客观实际出发,诸葛亮十分注重部伍的简练、精干。
综观诸葛亮治军,有这麼两条:一是重教化;二是重习练。所谓重教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加强对将士的思想教育;所谓重习练,套他自己的话来说:「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显然指的是平时加强对部队的军事训练。但是,诸葛亮从没有把对将士的思想教育和对部队的军事训练分开,而是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的。他即引了孔子的话「不教而战,是谓弃之」,来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又具体地指出:「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可见诸葛亮治军,在以礼义、忠信这一类传统道德来教育将士的同时,又特别强调要以典刑、赏罚来规范官兵。前者是务虚,晓以大义;后者是务实,劝以兴功。很明显,诸葛亮治军从思想教化入手,和他在政治上以法治国,强调「科教严明」一样,务求得治。
二、军事思想
诸葛亮的军事著作有「将苑」、「便宜十六策」二部。「将苑」偏重於将帅的领导统御,兼论用兵作战之道;「便宜十六策」则以政府行政为主,论述君臣关系、政事的管理,同时涉及军事教育,为便於了解孔明兵法,兹分别将其篇目及内容概要,分述如次:
「将苑」又名「心素」计50篇,分别为:将权-军权的掌握;逐恶-败坏内政之五种人;知人-人物鉴定法;将材-将帅的类别;将弊-将帅的弊病;将志-将帅的职志;将善-将帅的本务;将刚-将帅的性格,刚柔并济;将骄-将帅禁忌事项;将强—将帅的「五强」、「八恶」;出师-将帅的统率权;择材-部队编成的要领;知用-天候、时势、人和;不陈-不战为尚;将诫-将师的典范;戒备-有备无患;习练-教育训练的重要;军蠹-军队必败之机;腹心-腹心耳目及爪牙;谨候-将帅须知十五则;机形-三种机势;重刑-命令和手段;善将-贤将和庸将;审因-因势利导;兵势-三种有利的形势,胜败-胜败的分野;假权-将帅的权限;哀死-爱兵如子;三宾-幕僚的组成;后应-用兵的优劣;佰利-肆应状况的战法;应机-出敌不意;揣能-战力比较的重点;轻战-勇敢善战的理由;地势-地势的运用;情势-劣将及其制法;击势-可战与不可战;整师-军队的节制;厉士-振奋部卒士气;自勉-成功与失败的分野;战道-肆应地势的战法;和人-人和的重要性;察情-徵候判断;将情-将帅生活须知;威令-法令要贯彻;东夷-东夷对策;南蛮-南蛮对策;西戎-西戎对策;北狄-北狄对策。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三国茅庐,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舌战群儒,智收姜维,入土西川,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三气周瑜,斗阵辱仲达,暗渡陈仓,巧取汉中,安居平五路。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我喜欢《三国演义》。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顾茅庐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
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