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联系你看的文章了,看由什么物及人,怎样的物及人。诗歌中也有类似的由物及人。不过我们所见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手法。由物及人并没有被列出来,你看一下是否手法判断有误。
如果分析由物及人的话,有如下情况。
先以物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准备
2.所写之物是借物喻人,如写梅,是与作者有相同的品质,或者是作者描写的人物有相同的品质
3..所写之物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好志趣追求,希望自己像这种物一样有物所有的品质。如写莲花,愿自己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追求。
4.引出要描写的对象,比如,我们的人生也如这花谢花开一样...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1、由物及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2、使过度不显得那么突兀
3、能更好地表达思想
借物抒情,借物喻理
给作文设个“物象”
1.记忆中的那幅画
菌子隐约记得老房子里有一幅画,
应该是《林海雪原》的剧照。
画中的英雄们身穿绿军装,肩披白斗篷,英姿飒爽,
与背景中的大雪青松遥相呼应。
我见到这幅画的时候,不会超过3岁,
印象之所以这么深,是因为当时脑中有个想法:
我总觉得这些战士们和后面的青松有些关系,
或者说,战士是青松的精魄变化而成的。
要不然,战士们和青松怎么都身穿绿装、肩披白雪呢?
若干年后,在大学中文系,
菌子老师才明白“借物写人”的道理:
照片中的青松,与英雄遥相呼应,具有隐喻作用,
我们把这种用来寄托情感的事物称作“物象”。
所谓物象,就是大自然中的客观事物,
我们将它写进文学作品中,来表达一定的情感。
2. 以物象贯穿全文
写作记叙文时,如果能结合主题和情感,
寻找一个物象贯穿全文,可以有三个好处:
一是使思路清晰;
二是以物象寄托情感;
三是为文章增添韵味。
如下面这篇林清玄的《含羞的心》,
就用了“含羞草”作物象,
贯穿全文,隐喻父亲的性格:
含羞的心
林清玄
在父亲的坟头,看到几丛含羞草正盛开着,有的还开着粉红色的花,有的已结了种子。
含羞草的花非常美,像极了粉红色的粉扑,使杂乱的野草丛也显得温柔了。我想到小时候,最喜欢采含羞草的花和银合欢的花,一整盘放在盘子上,两种花都是粉扑的形状,一红一白,真是美极了。
爸爸看见了,总会感慨地说:“这个囝仔,心这样细腻,亲像查某囡仔同款!”
我想从父亲坟头采一些含羞草的种子回去种,一触动,所有的含羞草都急速地合掌,好像虔诚的祈祷一样。
全身长满棘刺,被认为粗贱的含羞草,对外界的触动有着敏锐细腻的感受,并开出柔软而美丽的花朵,其实是像极了乡下农人的心。我的父亲虽然一生都做着粗重的农事,但他的感情细腻柔软而美丽,正像是含羞草花。
我把含羞草的种子种在阳台,隔年就长得十分茂盛,也开花了。
每次碰触到含羞草,看它合十祈祷的样子,我也会双手合十,祈愿父亲去到更美丽的世界,也祈愿我们父子有重逢之日。
用物象来表现人物,要注意寻找到物象与人物的关联之处。
可以由人及物,也可以是由物及人。
在上面这篇文章中,作者由父亲坟头的含羞草联想到父亲的性情,
并由含羞草祈祷的样子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物象、人物水乳交融,极为恰切。
3. 修改一篇作文
下面这篇文章,叙事比较生动,
但仅仅是为叙事而叙事,
缺少物象的点染映衬,
文章的韵味也就不足。
想一想,要怎么改?
长椅小憩
武平一中 罗 洁
我坐在长椅小憩,如慵懒的老人般晒着日光,心情同溽热的夏日烦闷。
而另一个角落,一群刚上小学的孩子在跳格子,一齐捏着稚嫩的童声喊着:“一、二、三”,她们好高兴的样子,额上的水珠还未来得及揩干便随着跳动的节拍跌落了。
看着她们一脸的开心,于是自己的心情也似乎跟着明亮了。
还有一处,赋闲在家的大人邀集起来,在树阴底下打麻将。他们坐在自己细选过的阴凉处悠闲地掷出自己的底牌。混洗麻将的声音似哼着短调,“平平仄仄仄平”。
在看到他们的这一刻,我突然觉得,人生其实这样的简单。我们日日所忙碌的,所追求的,其实不正是和老友的一桌麻将、一盘棋局,看着子女在旁无忧的生活吗?
我竟像一个“身外人”般不禁歆羡起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王国维诗说“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我嘲弄自身的渺小,亦庆幸自己能在尘世中在人生最美的年岁体验这幸福。
我们活得太忙碌了。生活、学业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忙于应付生活,忙于工作,忙于学业,而生活的乐趣也正一点一点地远离我们。我们常常抱怨生活抛给我们的烦闷太多,幸福太少。而事实上,是我们忙碌得忘记了幸福。
想起央视记者白岩松的话:“让某一段时间无所事事,是我们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我想,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让某一段时间无所事事,就去听听蝉声吧。
“一路听蝉,一路参禅。”忙碌之余,去看看孩子如何玩闹,看他们如何享受着幸福而洋溢着幸福的脸,休息一下,找回我们丢失的生活,让日光照耀我们忙碌的心。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停下忙碌的脚步偶一回望,这一刻你所收获的,远比过去每一天所收获的多。
因为这篇文章以写事为主,
我们主要考虑情感来确定物象。
作者的情感由烦乱到平静,
可以选取夏天常见的物象——蝉——来组织思路,突出情感。
请看修改稿:
蝉鸣声声
(标题改为 “蝉鸣声声”:一是交代了文章的线索;二是映衬自己的心情。蝉鸣声声,思绪阵阵,如此映衬,文章也就有了韵味。)
窗外,持续不断焦燥而凄迷的蝉鸣(开头加上对蝉鸣的描写,映衬心情,文章更生动含蓄)。
我坐在长椅小憩,如慵懒的老人般晒着日光,心情同溽热的夏日烦闷。
而另一个角落,一群刚上小学的孩子在跳格子,一齐捏着稚嫩的童声喊着:“一、二、三”,她们好高兴的样子,额上的水珠还未来得及揩干便随着跳动的节拍跌落了。
看着她们一脸的开心,于是自己的心情也似乎跟着明亮了。
还有一处,赋闲在家的大人邀集起来,在树阴底下打麻将。他们坐在自己细选过的阴凉处悠闲地掷出自己的底牌。混洗麻将的声音与蝉鸣一齐唱着夏日的短调(再次出现蝉鸣,与标题与开头呼应,思路更为严谨),“平平仄仄平”。
在看到他们的这一刻,我突然觉得人生其实这样的简单。我们日日所忙碌的,所追求的,其实不正是和老友的一桌麻将、一盘棋局,看着子女在旁无忧的生活吗?
我竟像一个“身外人”般不禁歆羡起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王国维诗说“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我嘲弄自身的渺小,也庆幸自己能在尘世中在人生最美的年岁体验这幸福。
我们活得太忙碌了。生活、学业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忙于应付生活,忙于工作,忙于学业,而生活也正一点一点地远离我们。我们常常抱怨生活抛给我们的烦闷太多,幸福太少。而事实上,是我们忙碌得忘记了幸福。
窗外,蝉鸣声不停响着(再次出现物象,暗示思想不断涌现,为下文“想起央视记者白岩松的话”作了铺垫;同时呼应开头与标题)。
想起央视记者白岩松的话:“让某一段时间无所事事,是我们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我想,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让某一段时间无所事事,就去听听蝉声吧。
“一路听蝉,一路参禅。”忙碌之余,去看看孩子如何玩闹,看他们如何享受着幸福而洋溢着幸福的脸,休息一下,找回我们丢失的生活,让日光照耀我们忙碌的心。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停下忙碌的脚步偶一回望,这一刻你所收获的,远比过去每一天所收获的多。
窗外,蝉鸣声声,似乎有些整齐。我抬头遥望蓝天。(结尾再写蝉鸣,暗示心情的平静,以景物与行为描写收束全文,增添了韵味;同时也呼应标题与前文,使文章脉络清晰严谨)
修改之后,整个文章以“蝉鸣声声”贯穿全文,
不仅凸显了文章脉络,
而且通过景物,含蓄表达了作者情感,
使文章具有了诗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