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曾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汉字也曾影响了整个东南亚。可是汉文化发展到目前,汉字已经很不科学和实用。严重影响到外国人很难学会中文,成为国人的一道门槛儿。就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难说自己认识绝大部分中国字!而且现行的中文不益于计算机处理,非要借用英文的平台。
综合说来目前汉字有以下缺点:
1、文字太多。这是最大的问题,据说目前收录的汉字已经达11万,这和目前的英文单词可以有一比了。可人家单词用完了,我们还有词、成语、谒后语、俏皮话。加起来真是不敢想像的一个文库。我自己粗略计算一下,我自己认识的汉字大概在六七千个,想毕大家应当比我不会多多少。六七千——可只有冰山一角啊。
2、绝大部分文字没有规则。这也是一个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到初学者的入门。国人自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可据我统计,我可以看到汉字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写的汉字,占我认识的汉字的不到五分之一。我可以看到一个字就有这个字的感觉的,也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3、繁简体字冲突。简体字,在我看来文字的进步,从书写识别都优于繁体字。但问题在于中、日、韩、港、澳虽然都用汉字,可是细节方面有很大差别。同一个字可能有好几种写法,这无不为汉语的普及和学习带来重大难度。
4、字体的差别。中文的书法真是“发达”。老一辈人很喜欢写草书,那叫艺术。写不好字的人也写草书,他们也称作“艺术”。“草字不规格,神仙都认不得”。说跑题了。曾作招牌——《讯捷》,因为是娱乐行业想活跃一点,用文泰广告pop体。招来几个小学生得采访,问我们为什么用错别字?!搞的我哭笑不得,这几个字可是我用电脑打的啊。
5、语法有一点乱。这个问题好像对国人来说不是问题,还自认为是汉语的一个优点。可是对国际人士来学中文是个巨大问题。同样一句话正着说,反着说,主谓宾换个位子说,都可以把事情表达的很清楚。国人自己听起来也没有多少听不懂的。可是对于语法严紧的国家的人来说,可能完全无法明白你的意思。
6、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同意字太多。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小说是对于不常用的词会忘了用什么字组合的了,出现别字、错字、歧意。大点说是汉字库的严重浪费,11万这个数字我想多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比如“犭虎”这个字。在全国就只用了一次,是湖北省某个小城的地名。电脑上打不出来,就连好多那个地方的本地人也有不认识这个字的。改为飞虎不一样可以表达清楚意思么?!
所以汉字应当改革!
目前我所研究的一种方案。一,保留现行目前汉字书写优美、表意能力高、高扩展性的优点,二,基本可以解决以上出现的汉字问题,三,与现行汉字大面积兼容。
1,保留现行的独体字。其原因是书写简单,易识别和对目前汉字的兼容。但对于那些重复意思的和极为少用的进行过滤。这部分汉字成为汉字的基本。
2,加入几个现汉语拼音中没有的,但发音不易混淆的发音。如韩语中的/yo/它于声母组合可以发出tyo,kyo,pyo等,而这些读音是很清淅的,不易混淆的。合乎汉语的优点。
3,去除zh,ch,sh,n的发音。从现行的汉语来看,中国中部和南部的人绝大部分不知道怎么区分这几个读音,更听不出来这几个读音。不合乎汉语易发音的优点。
4,将ing,eng,ong和in,en,on合并。虽然这几个读音有很明显的分别,可是中国大部分地方不会对这几个读音加以区分。发in和ing只是一个感情问题。不过发音多意味着语言的利用率越高,这个提案可以参考。
5,将独体字视为发音的基本,多结构汉字才用“表意+表音”的方案。偏旁为表意,部首为表音。如:“汶”其中“文”为表音部分,那么这个字应当发独体字的音"wen",“氵”为表意,这个字就是和水有关。
6,复合拼音字,依第五条偏旁还是表意,重在表音部分的改进。举例说:“影”,当中“彡”为表意部分,“日”的发音为/ri/,“京”的发音为/jing/,那么表音部分的发音为/r/+/ing/,那这个字的读音为/ring/。
7,在语法上严格删除一些“不合格”易产生歧意和规则的语法。如:“他真的很帅。”可以产生如“很帅哦他”“他帅得很”“很帅地他”虽然这样的句子都知道什么意思。可不益利国际化,很多外国人会不习惯、会搞不清头脑。说到这,不得不说现在白话文和文言文混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类情况,就是因为我们白话文白的不彻底。
这是我几年时间观察汉字,研究出的成果。这样的汉字组成方式和现行绝大部分汉字组成一样。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现行汉字进行修正。修正它在几千年历史中的错误进化。
这样的汉字,在只掌握独体字的情况下,就能看就能读,也可以大概知是什么意思。加上平时的会话,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操作汉语。
1、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但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和整个字
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2、现代汉字中,大部分是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传承字,小部分是现代新造的字和经过简化的
字。
3、大部分是合体字。现代汉字中,除了几百个独体字外,成千上万的合体字都是由几百个部件按不同的方位关系逐层组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