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是不一样的。系心一缘的境界指的是"止",也叫定、三昧、三摩地等等。而这个一缘并非有一个特定所指的对象,而是依所修行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称之所缘境。现在传下来的禅宗修行方法算是止观双运,次第禅如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则是先修止后修观,南传佛教则有内观禅法,是只修观不修止。
比方说修净土法门念佛的人,佛号便是他的所缘境,如果是参话头的人,他的本参话头就是他的所缘境。如果念佛的人在念佛时突然想到"念佛的是谁",那这个话头就是妄念;如果参话头的人,在参的时候脑子突然冒出一句佛号,那这也是妄念。
当念念都在方法之上,心绪便逐渐统一,妄念逐渐减少,当心思完全的统一在一念之上,便是入了定境。但入定仍非究竟,当能够把那一念放掉,不执著於那一念之上,此时方叫桶底脱落,悟境现前,此时便能观照一切而不起一念,但一切却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此便知佛陀从未欺人,祖师所言皆实。
比丘汝今当知念佛事空念。所缘处是不应念。汝所念空念亦复空。是无性空能断色想能断取想。是人尔时不得无想何况于念。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
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心念业。况身口业。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
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
------------------------------------------------------------------------------------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
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
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一缘指的是一所缘性,也就是针对某‘业处’(主题)达到心心相续。
把‘心’专注于某个主题,如呼吸等等。这个专注的目标就是一所缘性。念佛也是如此的用。 正念就是要把觉知放大的全身。 如果能把心专注于主题,而心能一直专注,这就是止禅。 昏睡或者掉举的时候,正念会减退。那么再让觉知放大到全身。
把心专注于主题,那么不就是能控制自己纷乱的思绪咯。 不要想到太复杂。
不要以念佛名号为主题,而是以忆念佛为主题。 不是观想哦,不要搞错。无念就是不念佛名号,而是忆念佛。念佛就是以佛名号为主题。
东西很简单,复杂化只不过自己找自己麻烦罢了。
建议您好好的去看看念佛三昧。
那么这一缘是什么?
这一缘是系思于一处的一假借, 有如以幻修幻!
你需面对明师求:
直指人心,见自本性
文字上是很难表达,可参考下文!
参 话 头
此中国自设之方便法也。借参一句话头以集中心力,习至尘缘不能相扰时,心与诸根相应,即可悟道。既悟之后,仍然咬定话头,使心力益强,终于大显雄猛气象,入俗无碍,是谓彻参。话头即是言句,本无意义;若徒念其言句,毫无裨益。须知言句为所观,意识为能观,于心力集中之际,舍所留能,便显意识自性。再由识性融归本觉,可以直透心体。参之云者,具含此等观法也。由体起用,接于外境则心光发焉。参话头之功效如此。
《宗门三关直指(上、下)》
修习佛法的止观中,系心一缘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在入静当中系心的一缘是每次静下来的那个身感受奘态,在入定当中系心的一缘是心的灵明.只有在坚信不移坚持不懈地天天修练中.从自己的身体上和心灵中显现出来.不是说出就有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