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
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扩展资料: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韩国起源: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国
古代战国时期的韩国国都定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都于宜阳(今河南宜阳),韩国的疆域分布在河南中部与山西东南部。
战国时期,韩国地处中原,作为几大诸侯国之一,韩国在当时就称为“战国七雄”,同时与赵国、魏国合成为“三晋”,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故称其疆土为韩国;他是晋国韩武子的子孙;当时正处公元前453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国大夫瓜分,又过五十年,三国得到了周列威王的承认,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国土不算特别辽阔,分布在如今的山西省和河南省中,但美中不足的是韩国完全处于中原地区,四面树敌,完全没有发展空间。
一、战国七雄
了解春秋战国的都知道,所谓的“战国七雄”指齐国、楚国、韩国、燕国、赵国、秦国、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的霸主地位相互僵持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他们彼此相互制约,保持着稳定的动态平衡,期间经历着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强者欺凌弱者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值得一提的是,韩国虽小,却创造一个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典范。史学家们也纷纷研究,研究是什么样的理由可以让韩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首先我们知道,韩国在众多诸侯国中,是十分弱小的,它的东西南北都被其余各国团团包围,韩国也因此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而恰恰由于这个地理环境因素使得周围很多强国无法对韩国下手,韩国也成为了各个强国制约平衡的纽带。
二、摆脱不掉的国运
即使是成为各个强国的制约枢纽,但韩国依然始终面临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那就是韩国的地域狭窄,由于国土的限制导致了韩国发展的空间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十分狭小的,尤其在战乱纷纷的环境下,让韩国成为了马踏停蹄、轮番遭受碾压的战场,狭小的韩国在战乱中苟延残喘,面临着数不清、理不尽的发展问题,韩国最后也因此被秦国灭亡,停止在历史的岁月中。
韩国虽小,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尤其是打赢了郑国,成为战国七雄,实现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典范。
韩国地理环境: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在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 )三川郡: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辖今河南上蔡一带。
现在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 那时在秦的右边,魏的下面,好像 高中历史图册上有详细的
在朝鲜半岛南端一直延伸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