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把霍去病、卫青写进《佞幸列传》呢?

2025-04-02 22:03: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先说明一下,卫青和霍去病在《史记》中的正式列传是《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但太史公司马迁也的确在《佞幸列传》里提到他们。

“佞幸”可不是什么好词,在这个列传里的,几乎全是皇帝的男宠,例如邓通、韩嫣、李延年等。为啥说是几乎呢?就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名在其中。司马迁大概认为他们和皇帝刘彻不清白,但又没有证据,便语焉不详,惹人猜测。

男宠之说,真的不可信。一来,卫青后来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如果他和汉武帝有私,汉武帝不会把姐姐嫁给他;二来,天下美男美女多得是,汉武帝没必要只盯着卫家。

那么问题来了,卫青和霍去病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威震匈奴,司马迁为何对他们有这种误解呢?原因很简单,司马迁也是凡人,也会有个人好恶,虽然尽量客观了,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时候,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十表、八书等项目,“本纪”记载的是历代帝王的政绩,“世家”记载的是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列表”记载的是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描述各朝重臣。

吕后和项羽本来没有当过皇帝,但司马迁认为他们分封过诸臣,有皇帝之实,便将他们列入本纪。还有陈胜,本不是诸侯,也被列入世家。从中可看出,司马迁有着自己的倔强。

至于他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偏见,用南宋学者黄震的话来形容最贴切,“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大意是,若要看卫青、霍去病的列传,最好和李广的列传对比着一起看。卫、霍二人深入大漠两千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声名振动大江南北,匈奴闻风丧胆,但看其列传,仿佛不值一钱。

反观李广,败仗居多,其战功不足以封侯,结局是迷途自尽,对汉朝的贡献根本无法和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但在司马迁笔下,李广仿如不世将星,英名永流传。

最后黄震感叹司马迁用笔之妙,赞扬或贬低全在一念之间,一般人比不了。司马迁也不扭曲事实,但描述时有所侧重,呈现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或者说,将一个人物当成主角去塑造,和当成配角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其实挺讽刺的。

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司马迁对卫、霍有恶意,倒也未必。司马迁厌恶的不是他们个人,而是外戚这个阶层。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当时讲点风骨的士大夫,都对凭着裙带关系上位的外戚横眉冷眼。

众所周知,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则是他们的外甥,正儿八经的外戚。如果他们像普通纨绔子弟那样横行霸道不学无术,要被大臣们指责,如果他们在某方面极其杰出,得到皇帝的宠信,同样要被指责。

反正以他们的身份,做好做坏都有人骂,只有谨小慎微、低调度日,最好不要出现在皇帝和民众面前,才能被大臣们夸上一句。

卫青、霍去病于汉朝有大功,可在士大夫眼里,他们的出身就是原罪。这实际上是门第之见、利益之争。

何况,汉初吕后临朝称制,吕氏子弟遍布朝堂,几乎取代了刘氏。这样的前车之鉴,足以让朝臣们警惕任何正在崛起的外戚家族。

乍然富贵的卫家,凭着卫子夫、卫青、霍去病三人成为武帝朝的新贵,在普通百姓看来,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派兴旺之相,但老牌名门望族根本看不起卫家。

除非卫家能持续兴盛四、五代,有了家族底蕴,才能被这些望族放在眼里,否则只是爆发户。说句题外话,这样的状况在现代也存在。

再看李广的家族,乃是陇西名门,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家中没有女儿在皇帝的后宫,走的是勋贵武将的路线,非常“清白”。

司马迁对他家很偏爱,多年后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朝中大臣皆骂,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其求情,说李陵是因没有援兵才投降,没自杀是想留着有用之身报效陛下。

盛怒中的汉武帝压根不听,迁怒于司马迁,给他定了死罪,死罪本来可以用钱赎,但司马迁无钱,选择以腐刑赎身死。不得不说,他对李家爱得深沉。

然而打脸的是,李陵真的投降了匈奴。不管他有多充分的理由,降敌是事实。司马迁也只能黯然写道李家自此名败,而他轻视的卫青、霍去病,真可称得上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之,司马迁在《佞幸列传》里提及卫、霍,是因为他们是外戚,他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