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大舌音小舌音在语言中出现?

2025-02-24 12:39: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舌尖塞擦音→舌尖塞音,舌尖塞擦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变读为舌尖塞音的。但有些情况下,这种变化却有实现的可能:1.发塞擦音时没有形成擦音音色。舌尖与上齿背成阻后,没有紧接着放松舌体留下气流摩擦的通道,而是让气流直接冲开舌尖与上齿背的阻碍,这样形成的音就会失去擦音的特征。2.舌尖擦音处于音节末尾或是对前一个音节的依附性很强时,容易丧失擦音的特征,从而显示出塞音音色。(二)舌尖塞音→舌尖颤音,舌尖塞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能变为颤音的。舌尖颤音[r]实质上是一连串的舌尖塞音。舌尖塞音变读为颤一闪音必须具备一个条件一舌尖肌肉松弛。在轻声的条件下,[tsɿ]音节首先脱落韵母,浊化变成浊塞擦音,继而丧失擦音特征,这就使它容易变成塞音。而颤音的过渡音恰好是一个舌尖塞音[d]。这证明[tsɿ]音节首先是变读为舌尖塞音的,它在[tsɿ]音节变读为颤音过程中的确是一个过渡音,只不过在单纯颤音前不显示出来而已。钟祥人讲话,往往由于舌尖灵活而给人一种语音含糊不清的感觉。总之,发音器官肌肉松弛,为舌尖塞擦音在蜕变为舌尖塞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变读为颤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轻声“子”的频繁出现,成为最可能变读为颤音的对象。

回答2:

法式小舌音基本上和“h”的音差不多,但要稍浊一点。法语、葡萄牙语就要发法式小舌音。

但是,包括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芬兰语、斯拉夫语、匈牙利语、瑞典语等在内,都要发大舌音!大舌音只有一种,就是我们在俄语里听到的那种。发的时候舌头微向上翘,放松,靠气流使舌头上下震动。有的人天生就会,有的人要靠后天练习,但基本上人人都能练就成功。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列宁,他就一辈子也没有发出大舌音!因此每次遇到这个音(“Р”),列宁只能用“Ж”或“Л”代替。一开始练习大舌音的时候,可以先发一个辅助音带动舌头震动,一般这个辅助音是“d”。时间长了,就要尝试着把辅助音去掉。因此很多德语教材里都建议发不出德式小舌音的人改发大舌音,因为部分南部德国以及奥地利德语将小舌音发成大舌音. 纳粹头子希特勒就是奥地利人, 大家可以去听听希特勒的演讲, 他的演讲中所有r都发成了大舌音。小舌音更动听, 但是难度也更大, 但正统德语都去发喉音(即小舌音). 发德式小舌音的语言一般多在德国中北部, 以及北欧.

回答3:

首先,大舌音存在。稍稍查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些文献是探讨过方言中的大舌音的。大舌音又叫齿龈颤音。不少有关它的方言研究中就直接简称“颤音”了。据李宇明(1984)《鄂豫方言的颤音》:“湖北省中北部和河南省南部, 各存在一个具有颤音(有人吟“ 滚音” ) 的方言区。两区仅被湖北省的随县隔开而未能连成一片。”颤音在语言中的分布,各地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具有普遍性的:凡是‘子’尾,一般都发颤音。”作为故乡在当阳的人,我可以给出部分当阳的证据作支撑。当阳确实存在颤音,有部分地区发的颤音还特别重。(以前自己还没意识到,后来读大学期间,每次回家听家乡人讲话,就发现有些人的颤音发得真的太重了,连着颤好多下,比西班牙语里面的rr颤得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_-|||)根据《当阳县志》(1992)的记述,当阳方言一般被划为四个片区,即中片、东片、南片、北片。其中,中片以玉阳镇话为代表,东片以河溶镇话为代表,南片以王家店话为代表,北片以庙前镇话为代表。而“凡是‘子’尾,一般都发颤音”这一条,在当阳方言里面也是成立的。汪国胜老师《当阳方言的语法特点》一文中也提及到了当阳方言的“子”尾发成颤音。当然,其实包括与之类似的音(《鄂豫方言的颤音》一文也举出了相关例证),比如“同志”的“志”,我们那里也经常发成颤音。另外,根据《鄂豫方言的颤音》的划分,当阳差不多是颤音区的边界位置。我也曾特地观察了一下相邻的宜昌市区的发音情况,暂未发现宜昌地区有颤音“子”存在。至于形成原因,部分文章给出了一些解释,如《鄂豫方言的颤音》、闻鸣(2011)《钟祥方言的颤音》。以及谭麟、王群生(1984)在《湖北方言里有颤音r》中也给出了一些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