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如下:
1、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只有利益。希特勒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却一点也不简单。德国占据苏联,才能和日本形成亚欧一体的地缘战略联盟。在1941年之前,德军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换言之,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被德军拿下了,就连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爱将隆美尔在非洲战无对手。
2、要想称霸世界,那么必须要占领苏联,唯有占有苏联,既能联合1937年攻占中国的日军,形成东线联盟一体,成为亚非欧三洲一体的超级联盟帝国。接下来,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称霸世界指日可待。这一层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们下面要说的是一些很细节性的原因,其实苏德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毕竟德国要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
首先,在德国看来,苏联是最不能让人放心的“盟友”德国要攻打全球,离不开苏联的战略资源。二战打得就是现代化武器的战争,诸如飞机、坦克、自行火炮、潜艇、卡车等都离不开石油,而德国自己缺乏石油资源。希特勒当初之所以攻占罗马尼亚,是因为罗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的战略供需都来自罗马尼亚油田。而苏联的石油比罗马尼亚更多。
扩展资料
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失败,并且苏联当时用攻打芬兰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机,最终选择了进攻苏联。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2700万人伤亡,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战后,德国被分割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的经济也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后才得以恢复。
东欧各国,包括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由于均受到了苏联红军不同程度的占领,其国家政权被苏联清洗,换以听命于莫斯科的共产党傀儡政权,其政权形式完全仿造苏联,并且都留有大量的苏联红军驻扎在这些国家,因此这些国家从战后一直到东欧剧变期间都是苏联的卫星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德战争
简要概括一下原因如下:
1、1941年,德军穿过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攻打希腊和它的盟国。德国的进攻震惊了斯大林。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民族和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斯大林在邻近的边疆聚集了大量的军队,这也是希特勒不敢把全部力量集中在西线,因为他害怕斯大林可能在东线采取行动。
2、苏联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纳粹政权的威胁,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签定什么文件还是要翻脸的命运.况且纳粹上台前后就宣称共产主义是最大的敌人.进攻苏联也不奇怪.不去进攻也在本国大资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3、.德军进攻苏联的初期意外的顺利,据说苏军很多大炮都已经撤出战壕用汽车或畜力牵引着。苏军的分布也是前重后轻——这是一种进攻的态势。传说斯大林有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当然,只是传说,因为没有机会实行,真假无法确认。希特勒是先下手为强,而苏军因为摆出的是进攻势态,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正好证明了为什么苏军在前期会损失惨重,因为大量军队都靠前布置了。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一书里就透露出侵略苏联的意图,在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尽管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
德国打苏联的原因如下:
苏联奉行扩张政策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两天后,波兰的盟国——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然而直至亡国,波兰也没有盼来英法两国的援兵。眼看德国在波兰取得决定性胜利,苏联决定出兵波兰。不过,苏联出兵并非为了抗德援波,而是急于从德国嘴里分一杯羹,也侵占一大块波兰领土。随后苏联把这些领土并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苏联为自己乘人之危背后捅刀子的侵略行径找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是波兰曾在十月革命后武装入侵苏联,并支持白匪军打击布尔什维克,侵占过苏联领土,苏联要解放被占领土。二是德国入侵波兰使乌克兰、白俄罗斯西部受到威胁,苏联政府不能让德国法西斯侵占这些地区,作为进攻苏联的跳板,也不能坐视这个地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遭受法西斯统治。
不明就里的波兰人还以为红军到来是帮助他们抗战呢。于是大批波兰败军投靠红军,然而这些波军却被缴械关押,甚至遭到大屠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卡廷森林屠杀两万多名波兰军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卡廷惨案有关档案移交波兰政府,事情才天下大白。
无疑,苏联在德国侵略波兰中的趁火打劫行径实在不光彩,最让德国难以忍受的是苏联竟然毫不费力的从它嘴里生生抢走一块大肥肉,希特勒的愤怒可想而知。然而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打败英法这个主要敌人,德国强忍了苏联对它的羞辱,把大军调往西线。
在侵占和肢解波兰中尝到甜头的苏联扩张野心进一步膨胀。它把下一个扩张目标选在弱小的芬兰,侵略理由也更加荒唐——芬兰边境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只有几公里,芬兰大炮能够打到列宁格勒,苏联感到不安全。要求芬兰将距离列宁格勒上百公里左右的大片领土割让给苏联。
苏联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的被芬兰拒绝,于是1939年冬,苏联发动了侵略芬兰的战争。尽管芬兰政府和军队在人民支持下英勇抵抗,打得红军尸横遍野,以极小代价取得歼灭百万红军的重大胜利,但终因小国寡民,战争潜力不足,几个月后,芬兰被迫向苏联割土求和。苏联如愿以偿。战败后的芬兰为避免再遭战祸,与德国结为盟友,这下苏联真的不安全了,然而踌躇满志的苏联却猖狂地跑到德国发出威胁。
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与苏联签订《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西进免去了东顾之忧。但苏联趁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在占领波兰东部领土后,1940年7-8月间又相继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三国,并将其并入苏联版图。接着,红军又占领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推行扩张政策,欺压弱小邻国,苏联西部边界所有的小国都把德国看成是他们的保护者,这也就是后来德国入侵苏联时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国都和德国并肩作战的原因。
2.德国担心中断石油供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能源体系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中东地区石油控制在英国人手里。中东石油到不了德国。美国消费的石油主要产在本土和拉丁美洲。苏联石油供应来自本土。日本消费的石油主要依靠荷兰、英国、法国控制的东南亚。欧洲大陆消费的石油很大部分来自东欧的罗马利亚。罗马利亚是欧洲最大的传统产油区。德国石油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来自罗马利亚油田,二是从煤里提炼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成品油。
显然,苏联的这些扩张行动对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利益和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严重威胁。一旦苏联控制了罗马尼亚油田,也就等于卡住了德国脖子,希特勒怎么可能对此置若罔闻。希特勒十分恼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对德军首脑们说:“必须消灭俄国,而且越快越好”。他对高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
很明显,苏联的扩张都是在变本加厉挑战和侵犯德国核心利益。尤其是苏联进逼罗马尼亚油田,对希特勒来说,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可以说,正是苏联不断侵犯德国利益,才招致希特勒侵略苏联。
3.德国被苏联逼到了墙角
面对着即将被打垮、只在苟延残喘的英国和咄咄逼人的苏联,应该怎样应对?被逼到墙角的德国必须迅速做出抉择,没有退缩和等待的余地。毕竟,德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强者。虽然英国还没有被征服,但希特勒坚信,如果进攻苏联,不会面临两面作战危险。德军高级将领中除雷德尔海军元帅提出反对意见外,其他人都表示赞同。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第21号指令,以德国皇帝菲德勒•巴巴罗萨名字为代号的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此出笼。巴巴罗萨计划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大战进行中才制定出来。这一点很耐人寻味。
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81个步兵师、17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在1830架飞机支援下,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进攻。
在德军突然袭击下,苏军措手不及,一天内就有1200架飞机被击毁,其中800多架被击毁在地面。德军以极快的速度向纵深推进。至7月9日,苏军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德军推进300-600公里。
德国重在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和摧毁战争潜力
希特勒侵略苏联的军事思想非常先进,他不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把歼灭苏军重兵集团、摧毁苏联工业生产能力及战争潜力、打垮对手抵抗意志作为首要目标。
1941年7月16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前锋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攻占斯摩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包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将领们准备杀向莫斯科,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等陆军首脑也欲挥师东进,提前占领苏联权力中心。但希特勒坚持以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目标。
他说:“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至于莫斯科和乌克兰,有好几个原因使我倾向于后者:第一,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似乎已经建立了一个胜利的基础;第二,我相信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于德国以后的作战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我认为克里米亚是俄国用来轰炸罗马利亚油田的空军基地,所以必须铲除。我希望能在冬季刚开始的时侯,再来攻占莫斯科。”
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苏军进行大包围战。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8月21日,希特勒又发布了第34号训令。训令说“在冬季来临之前,主要的目标必须达到。这不是莫斯科,而是在南面,占领克里米亚和顿聂兹工业和产煤地区,并切断高加索产油地区的联系;在北面则为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会合在一起。”
4.苏联为自己的扩张政策付出惨重代价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损失极其惨重,光人员死亡就达2500万。约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被苏联骄傲的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打死、打伤和俘虏德军30万人,但自己损失数倍于敌。今天,苏联时期档案不断解密,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伤亡数依然高度保密。西方学者研究称,是役,苏军仅死亡就高达百万人之多。
苏军最大的耻辱在基辅。1941年9月26日基辅歼灭战结束,苏军第5、21、26、37集团军成建制被歼灭,第40、38集团军部分被歼灭。包括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和近百位将军在内的近70万人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多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参谋长、政委均阵亡。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歼灭战。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评价说:“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此外,由于俄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遂更显得有利。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
卫国战争仅仅打了一年多,苏军就被消灭了700多万人。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苏德战争
德军当时在英国空中作战不顺利,空军损失不小,战果不大。英国平民被炸死不少,英国军队士气没怎么变,这么一来制空权没掌握,横渡海峡进攻大不列颠是很不理智的,德国理所当然的希望击溃苏联,切断英国与外部联系,来加倍孤立英国,逼迫其就范。
扩展资料
苏联当时本身也在行动了,在1940年前后,苏联红军的侦察机在罗马尼亚等国上空加强了活动力度。最近的资料又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还准备用数万辆装甲洪流吞没整个欧洲,进以孤立美国,与之决战。总之,纳粹进攻苏联是其必然。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
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门罗主义,坚持不对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行直接的干预。但是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大英帝国风雨飘摇,美国不能容忍第三帝国占领全欧洲。
因此,美国一直在给予英国军事援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也开始借道英国给予苏联军事援助。可以说,英美给予苏联的军事援助是苏军能够击败德军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参考资料:苏德战争 百度百科
原因:
1.1941年,德军穿过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攻打希腊和它的盟国。德国的进攻震惊了斯大林。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民族和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斯大林在邻近的边疆聚集了大量的军队,这也是希特勒不敢把全部力量集中在西线,因为他害怕斯大林可能在东线采取行动。
2.德军进攻苏联的初期意外的顺利,据说苏军很多大炮都已经撤出战壕用汽车或畜力牵引着。苏军的分布也是前重后轻——这是一种进攻的态势。
希特勒是先下手为强,而苏军因为摆出的是进攻势态,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正好证明了为什么苏军在前期会损失惨重,因为大量军队都靠前布置了。
扩展资料: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苏德战争
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苏联当时也在行动,在1940年前后,苏联红军的侦察机在罗马尼亚等国上空加强了活动力度。
最近的资料又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还准备用数万辆装甲洪流吞没整个欧洲,进以孤立美国,与之决战。
看来在那个时刻不只纳粹德国,红色苏联也没闲着,希特勒看见苏联已经在活动了,自己当然闲不住了。
第二个原因:英国空中作战不顺利,空军损失不小,战果不大,英国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国军队士气没怎么变。
这么一来,制空权没掌握,横渡海峡进攻大不列颠是很不理智的。德国理所当然的希望击溃苏联,切断英国与外部联系,来加倍孤立英国,逼迫其就范。
第三个原因:苏联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纳粹政权的威胁,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签定什么文件,还是要翻脸的命运。
况且纳粹上台前后就宣称共产主义是最大的敌人,进攻苏联也不奇怪,不去进攻也在本国大资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扩展资料:
德国攻打苏联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苏联天气恶劣。苏联天气转冷,在极寒的天气下作战,使德军士兵无法接受,许多士兵更是被冻死。在零下三四十度,就连枪栓也被冻住,根本就拉不动。
第二个原因:德国资源和工业基础不如苏联。虽然德国的坦克在性能和火力上都比苏联好,可德国的生产速度远比苏联慢。
最后拼的根本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不论是人口,还是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德国都不能支持他长期作战,特别是同时两面作战。
第三个原因:苏联自身的兵力动员能力强。“看不见的师”这一体制于三十年代初在红军中实行。它在二战中成功地挽救了苏联。
这一能使苏联迅速扩大其兵力的体制,其过程非常简单可靠,并且不消耗任何物资资源。在晋中之窗和平时期,每一位师长都有两名副职。其中一人是常规的副师长,另一人则只有部分职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