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执著守望50年
大烟囱所在砖厂是大庆建的第一座砖厂,1960年5月1日投产,那一天,正是大庆会战正式打响的日子
大同区有座非同一般的大烟囱。拥有33米“身高”的它堪称“巨人”。拥有50岁“年龄”的它堪称大庆油田的同龄人。
它屹立在大地上,看着脚下的土地一天一个模样;它和大庆一起成长,熟悉大庆油田的每一次改变。
只要走进大同区东南角的四合屯,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位“巨人”。
3月7日晨,遍布冰雪的大庆市区,还是嘎嘎冷。记者打车前往大同,为的就是要见一见这位“巨人”。
在车上,记者还在回想着读者陈方卓的话:“在大同区东南方的四合屯,当年大庆第一个砖厂立的大烟囱还在。它是1959年11月,支援石油勘探临时指导委员会根据省委‘为石油勘探做一些服务工作’的指示修建的。确切地说,大庆砖厂是国营企业。”
“巨人”立在井架间
1959年,大同一带属肇州县管辖,考上高中的学生都去肇州县读书。
“那年,我刚考上高中。开学不久,就听说大同有口油井喷油了。”陈方卓老先生说。又过了一个多月(大约11月份),他听说了大同镇变成“大庆区”的消息,不过,并不确切。
“放寒假坐车回大同,心里那个乐呀。车过毛家就发现井架子上面插着红旗,越往前走,井架子越多。过了周洪波大桥不远,路旁堆了很多砖,通往砖堆的路口上立个‘大庆砖厂建设工地’的牌子,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大庆’字样,这才相信大同镇成立‘大庆区’是真的了。”陈老先生回忆说。
1960年放暑假,陈方卓再回大同,砖厂那里很红火,尤其那座大烟囱,比井架子还显眼,那是大庆建的第一个砖厂。
砖厂当年挺红火
9时10分,车进了大同区东南的四合屯。
四合屯四周全是油井,一座高高的烟囱,像卫士一样笔直地挺立在雪原上。
四合屯72岁的王清林老人对记者说:“我10岁那年来到这个屯,砖厂的事,我最清楚。当年,我就在砖厂干活。”
驼了背的王老说话和走路还像年轻人一样风风火火,他领着记者来到大烟囱前。
这是一座红砖烟囱。烟囱上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奋勇前进”十几个大字依稀可见。只是中间有两个字已经看不清了,“一九六〇年五月一日”的字样还很清楚。
王老说:“烟囱高33米,水泥地基有3米多深,当年我们挖地基时都挖出水来了。”
“看见大烟囱,就有说不出的高兴,那可是个纪念。”王清林的老伴何希珍说。
1959年冬,筹备建砖厂时,四合屯变成了“供应粮”屯。那时能吃上供应粮,老神气了。屯中年轻劳力进砖厂当工人,月月开工资,妇女和年岁大的人种菜供应大庆工人。
“那时候,我进砖厂食堂卖饭,真神气。看见大烟囱冒烟,甭提多高兴了。”70岁的何希珍老人说。
“早晨听见敲锣,就是上班了。我是脱坯二车间的,月底开工资,计件。1个月开100多元,特别高兴。”王老如今提起这事还挺开心。
大庆砖厂1960年5月1日投产烧砖,正赶上油田开发的一件大事。
据《大庆企业文化辞典》中介绍,1960年4月29日,油田召开誓师大会,5月1日,全线开工。这一天,才算得上是大庆会战真正开始之日。
见证大庆50年
王清林老人说:“这个砖厂有1000多名工人,有自己的汽车。建厂的砖是1959年冬从肇州县拉来的,过了春节就动工建厂。北面是食堂,东南角是3000平方米的制瓦车间。西面以大烟囱为中心,建的是24门轮窑,每门装1万块砖坯,一天产两万块红砖。”
“干了半年时间,制砖机器都安装完了,出砖坯子了,突然停产了,两天就都搬走了。我们又回生产队种地了。”王老说。
“砖厂搬哪去了?”记者问。王老说,搬到了红岗区杏树岗。最后,就剩下大烟囱没动。
据记者了解,砖厂易址是因为萨尔图发现了大油田,为一线服务的砖厂便跟着“挥师北上”。
于是,这里平静了几十年。前几年,在大烟囱东南又建了砖厂,仍在产砖。
车子驶出雪地,驶上公路。回头望,那座烟囱像巨人般正在远眺,像是在看今日大庆的繁荣,又像是回眸大庆油田50年的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