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报人梁启超的见解?! 不要简介!!

2024-12-21 17:49:4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过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几十年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并归纳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十四大贡献。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

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

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

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六、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由于过去对他主要是大力批判,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没引起国人的重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1)倡导教育救国,提出培养人才是基础的教育救国论。(2)兴办学堂等教育机构,主张废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和国内各级学堂。他率先引进西方学制和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方针。(3)设立图书馆,他先后设法组建了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组织建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4)实地讲学,早年在东莞办学,后任万木草堂学长,主讲于实务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为清华题写了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5)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首先教学生做人,次则传授知识,贯彻“立志,爱国,成才”的教育理念。他的九个儿女中有八个出国留学,又都学成归国,其中三个是院士。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七、塑造国民精神

梁启超毕生致力于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精神 ,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先提出改造国民懦弱性的学者,主张塑造新智新力的新国民,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梁启超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梁启超先生把当时几乎所有的西方社会科学都介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推广。他广泛研究中国历史,指出二十四史只是为帝王作谱牒,提出了新的史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梁启超先生是中国旧学的终结者,新时代中西结合新文化的开创者,是划时代的文化人物。

九、首创思想解放,反对儒训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并不是李大钊,而是梁启超先生。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宣传这一学说,李大钊是在梁启超创办的《申报》供职期间受他的影响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十、学术著作颇丰,学术观点价值高

据上海社科院研究梁启超著述的学者说,梁启超的已出版学术著作约有1400万字,未录入著作的约是2000多万字,可见他的文章之多。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观点,并设想了过渡社会的发展模式¬¬¬¬¬¬¬—渐进的,分阶段的。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他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反对激进的暴力革命。他认为开明皇帝是改革的重要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梁启超反对跨越论,主张把中国实际与国外经验结合起来,反对照搬外国的经验。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节制资本,提倡大力发展民族资本来增强国力,反对激进的社会主义。回望他的思想观点同党的十五大制定的 “社会发展的速度,力度要与社会的承受度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方针是多么得吻合呀!

十一、梁启超首倡道德革命,猛烈抨击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

十二、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先进的学术观

梁启超先生以他高尚的个人情操,渊博的学术,博爱的社会革命活动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爱德加·斯诺评价他是“中国精神之父”。日本首相伊腾博文称他是“中国珍贵的灵魂”。

十三、开创文学革命

早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梁启超就用语言通俗的新文体写文章,开创了新文体“实物体”,影响广泛。他积极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史学革命,提出了新的史学观点。

十四、首倡女学,宣扬妇女解放

梁启超先生极力反对妇女缠足,指出了缠足对妇女的残害,对中国社会的毒害。指出天下民之体始于妇女,娘胎决定体质,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母亲教育。因此他大力提倡兴女学,男女平等。提出女学是衡量国家强盛的重要指标的著名论断。

结论:梁启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奇才,划时代的人物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讨论问答

一 、问:请董老师就梁启超的女学问题作一下详细介绍。

答:梁启超非常关注女学和妇女教育问题,他的几个女儿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有所成就。他与上海的有识之士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女学并亲自制定了学校章程,部分章程至今仍在沿用。同学们具体可参考《饮冰室合集》中〈〈论兴女学〉〉这篇文章。

二 、问:我认为戊戌变法失败于程序问题,应先推翻慈禧的权力再变法,请问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答:我认为变法过于激进。仅在百日内就颁发了100多道变法文令,使各级官吏无法适应。另外大量裁撤机构,使很多官员失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实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前提是中央官吏不得任意罢免,祖宗成制不得任意变更。我认为是变法的速度 和力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这才是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三 、问:梁启超在政治思想上发生多次转变,请问董老师这和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有什么关系?

答:我认为梁启超思想的转变是由于他个人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关系不大。梁启超受西学影响主张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考察了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民主制度,转而拥护民主共和。当他注意到西方社会的弊端后,认为民主共和弊端横生,还是君主制好,于是同革命派展开论战,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制。

四、问:请董老师结合梁启超研究的经历讲一下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答:过去我们对梁启超主要是批判,说他是保皇派,反革命等,连他的子女都受到了牵连,直到近几年才对他有了较客观的评价,我认为研究评价历史人物应通过他的社会背景,个人学术著作或文集及活动来分析研究和评价。

五、问:江门电视台一记者说,董老师我在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时了解到武装夺权是革命的唯一道路,您是怎么看这个观点的。

答:马克思说“革命是新社会的助产婆”但我认为这个助产婆要把握时机,过晚或过早都会造成重大牺牲。因此助产婆重要,新社会的孕育者更为重要,否则她将失业。

希语:我希望在坐的各位同学有兴趣研究梁启超,因为他著作丰厚,涉猎广泛,影响巨大,褒贬不一,研究梁启超是很有意义的。

笔者感悟

作为一名学习历史的研究生,我想我们研究历史应尽力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梁启超先生认为二十四史只为帝王作谱牒,大量野史的可信度又值得怀疑,这为我们寻求真实的史料带来巨大困难,毕竟董狐笔太少了。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文化劫难也难以数清。焚书坑儒,珍贵史书陪葬,篡改历史,恶前朝美化今代已把们和真实的历史远远地隔开。农民起义,王朝战争,让文化典在刀光剑影和战火中烟飞灰灭。阶级论又使历史贴满了阶级的标签,无数文化遗产毁于阶级斗争,文化学者受尽了灵与肉的折磨甚至死于非命,连后代也成了另类。历史走到了今天,我们给子孙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这是我们历史学习研究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责任。

回答2:

我是来消灭零回复的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比较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促使他走上政治救国的道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他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引人注目的主角。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政治思潮, 他的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方案也时有变化,1912年,他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这份政治文件中,承认"革命事业实应乎时代之要求,洽乎人人心理之所同",提出《中国立国大方针》。本文将针对这一方针的“以国家为本位,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推行‘保育政策’;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加以全面、公正的评论。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评论
【正文】
《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是为共和建设讨论会起草的宣言书,是梁启超政治思想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记录了他当时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救国真理的艰难的心路历程, 其中的总总, 恰恰反映了中国当时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
一“强有力之政府”想建成“ 世界的国家”
《中国立国大方针》一文中, 提出了“以国家为本位,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的主张,他不是在民国初年捍地主阶级封建专制的旧秩序,与辛亥革命后的民主精神相违背,而是向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秩序,最后建成“ 世界的国家”。
(一)追根溯源
梁启超的“以国家为本位,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主张,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各省独立、各自为政, 以及参议院依据《临时约法》, 对内阁既有同意权, 又有弹劫权, 阁会之间屡起冲突的现状, 企图改变地方权重、中央权轻, 立法权重、行政权轻的局面, 以“ 得一强有力之中央政府” 。但是他这种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绝不是加强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而是受他早年所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 群学公例, 必内固者乃能外竞” , 所谓“ 内固” , 就是“ 能团结一强固有力之机体”。“ 强有力之政府” 正是从“ 抵御外国之经济实力”, 与帝国主义竞争出发, 最后建成“世界的国家” , 达到与列强并驾齐驱的目的而提出来的。
(二)理论基础
为了实现建成“ 世界的国家”这一远大目标, 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民权与国权哪个为重的争论中, 主张“ 稍畸重国权主义以济民权主义穷”。 他认为极端的民权主义弊病很多, 最主要的是不利于建立统一秩序,如同他过去强调的那样, “ 当破坏建设过渡时代, 最要紧的是统一秩序, 若没有统一秩序的精神, 莫说要建设建设不起来, 便是要破坏也破坏不到” ;“ 无论革命前革命后皆必以统一秩序组成有机团体为立国之基础”。为了建设“ 统一秩序” , 个人的自由平等应摆在次要位置, 这种“ 国家主义” 便是梁启超“ 强有力政府” 的理论基础。
(三)防患措施
梁启超也认识到他这种“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主张, 有可能导致专制独裁, 于是又提出了“ 善良之政府” 的概念, 并强调他所指的“ 强有力” 是“ 善而强” , 是“ 必以得良政府为前提”。那么什么是“ 善而强” 的政府呢?照梁启超的解释, 就是建立完全的政党内阁, 这样便可得“ 善而强” 的政府。
二、“保育政策”为顺应潮流。
“何谓保育政策,对放任政策言之也。夫今后之中国,势必籍政治之力,将国民打成一丸,以竞于外。”由此不难看出,梁启超这一主张的出发点是在强调主权国家的分量。
(一)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主张的君主立宪, 是“ 有国会、有政党、有民权, 和英国日本一个样儿” 的君主立宪,是以民选议员、责任内阁、司法独立为特色, 君主不负责任, 实际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真宪政。梁启超所以主张保留君位, 照他的解释, 也并非同清朝有什么“ 因缘” , 而是鉴于西方每选举一次总统, “ 两党肉薄, 全国骚然” , 不如保留一个“ 坐支乾修” 、“ 形同废物” 的君位, 可以“ 杜内争而定民志” 。但在“ 生米煮成熟饭”, 清王朝己被推翻, 共和制已经诞生的情况下, 是固执己见反对共和, 还是顺应潮流拥护共和, 在这历史转折关头,为国为民, 梁启超理直气壮地摈弃前者而采取了后者。
(二)思想基础
他认为共和制度在中国正在试验之中, 那些因试验产生辛苦便主张复旧的人, 不了解“ 由旧而趋新, 固试验也由新而求旧, 亦试验也。旧制度为旧社会之产物, 旧社会有其固有之要索, 故能产彼制度而维系之, 使适于用。今此种制度或已亡失, 或己减杀, 其维系固有制度之力, 或已消灭,或虽未消灭而已甚薄翠” , 在此形势下由新趋旧, 其成败则亦略可逆睹矣”。梁启超对复旧论的深刻批判,后来反对袁世凯复辟的都是源于“保育政策”思想基础。
(三)批驳了反对共和的种种谬论
1、批驳了“ 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 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 的谬论
他说, “ 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中国, 此非空言可以折人口也, 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 。现在建设虽然仅仅开始, 但他坚信封建专制这个“ 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 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拔去, 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 其用力较前为易, 即便遇到新的障碍, 其根据绝非如旧魔障之深远, 未足引为病也”。
2、分析了悲观论者的主要根据
“ 人民程度幼稚, 不能运用共和政体” 。梁启超认为, 人民程度幼稚这是事实, 过去他也因此而反对共和。但现在的问题是“ 以人民程度幼稚之国而行共和制, 是否绝对的无法以增进其程度” ?他的回答是“ 民之为性也,其多数平善者, 恒受少数秀异者所扮导而与为推移, 故无论何时何国, 其宰割一国之气运而祸福之者, 恒在极少数人士”这些少数秀异“ 对于国民之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兴味加以根本的促进” ,“ 日之不足, 继之以月, 月之不足, 继之以年, 其有非一人之力所能为者,则合一团体以图之, 行之期年, 安患无健全之国民以为国家柱石哉”。退一步说, 果因人民程度幼稚, 使“ 共和不能行于中国, 则完全之君主立宪, 其与共和相去一间耳, 其基础同托于国民, 其运用同系乎政党, 若我困民而终不能行共和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若是, 则吾询劣种, 宜永为人役者也”。这自然是人们所不能承认和同意的。
三、“主张实行责任内阁”乃幻想
建立完全的责任内阁,即内阁由国会多数党组成, 使内阁即为国会的指导者, 而国会又为内阁的拥护者, 阁会融为一体,政府便会强有力,这其实是他的一种幻想。
(一)为其政治目的,确立“和袁”方针。
梁启超最早提出“ 和袁” , 是在1911年11月3日。当时武昌起义各省响应, 清政府惊慌失措, 一面起用袁世凯, 一面宣布大赦党人。睹此情景, 梁启超认为自己归国挽救时局、“ 乘此而建奇功” 的时机已到, 于是向国内立宪派发出了“ 和袁、慰革、逼满、服汉”八字方针。不过此时梁启超虽然提出了“ 和袁” 的方针, 但对袁还未十分看重。他在赴东北之前写道,“ 本初观望不前, 今欲取而代之, 诚甚易。资政院皆吾党, 一投票足矣”。甚至说, “ 入都后, 若家骨尚有人心, 当与共戒大难。否则取而代之, 取否, 惟我所欲耳”。但入京计划的迅速破产, 使“ 年来于政治问题研究愈多, 益信中国前途非我归而执政,莫能振救” 的梁启超, 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认识到, 赤手空拳的改良派想在武昌起义后火中取栗, 作统一全国的“ 中心点” , 不过是自欺欺人。今后怎么办, 是养晦待时, 徐观后变, 还是巫谋同国内政党联合, 重返政治舞台改良派就此在内部进行了讨论。“ 吾辈已过中年, 宁堪再误”况 “ 一年之后, 政党林立, 人才辈出, 他日将无吾辈站足地矣”,故多主前策不足取。至于同国内政党联系, 除少数人主联合黎元洪外, 多数主张联合袁世凯,理由是“ 目前舍择孙、袁二派而提携之, 别无他法。此二者比较的适于建设之业者实在北方。故……下手之方, 在联袁而已” 。但“ 袁氏为人诡诵多术, 颇不易合。……联合之目的, 并非在争政权, 藉其势力以发展支部于各省, 数年之后虽欲不听命于我, 安可得焉”。总之,“ 所谓联络者,欲其不为我敌, 且将改为我用耳, 然断无推心置腹听客之所为, 一吾党与之结合, 当在不即不离之间, 断无委身其中之理”。联袁方针确定之后, 还有联袁的时机及梁启超归国日期问题。对此大部分主张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兵力对抗之际, 同袁只能“ 虚与联络, 万不宜轻动, 南方锐气尽时, 我辈方可大活动” 。“ 南方败后, 项城必仍以国民会议为收场地步, 我辈活动当在此时。以口舌笔墨竞争时, 则彼之能力甚薄, 盖武力者仅可以对抗武力, 若国会报馆等, 则非武力所能抗者也。 “归。而梁启超的归国, 则宜待共和建设讨论会、统一共和党和国民协会统一合并, 举为首领之后, 届时“ 挟有大党以盾其后, 政府将俯就之不暇” , 自可“ 挟一党之力, 堂堂正正地监督而指导之”。总之, “ 沧公归国之期愈迟重, 则社会之欢迎愈至, 自行归国, 终不如国人迎之以归, 能否于社会上占大势力, 其关键全在此也”。 “幻。正是出于这种认识, 所以尽管袁世凯一再电邀, 梁启超还是迟至年月才从日本动身回国。以上可以看出, 梁启超联袁方针的确立, 是以“ 欲其不为我敌, 且将改为我用” 为出发点” , 以“ 不即不离, 断无委身中之理” 为原则, 以借联袁结一大党, 尔后挟一党之力监督袁世凯为策略手段。总之, 是为实现其“实行责任内阁”政治目的服务, 而不是为袁世凯独裁统治服务。
(二)为其政治主张,执行“联袁”方针。
梁启超归国后, 在执行联袁方针过程中, 对袁世凯采取了合作态度。梁启超在《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的演说中曾表示, 共和党“ 对于政府宜取强硬监督之态度” 。之后, 在进步党成立的大会上, 又具体阐述了监督袁世凯政府的必要性,“ 大抵政治通例, 苟国之人民对于握政权者不加以监督, 则未有不出政治轨道者也。即以今大总统论, ⋯⋯此种有政治才能之人物握有政权之时, 苟无一大政党监督于其旁, 日谋所以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等, 则徒令此种政治才能滥施于政治轨道之外”。梁启超在民国初年的政治活动, 也是是力图“实行责任内阁”这一主张的。例如:
1、大借款问题初见为国计民生着想
袁世凯与英法美俄德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 国民党以借款未经临时参议院通过而坚决反对。梁启超认为大借款 “ 最要关键则为监督用途, 鄙意主张以此二千五百万镑存放代理国库之中国银行, 作为准备金”这项建议作为进步党主张表决通过。继而梁启超又特拟《进步党调查政费意见书》, 主张对行政费严格监督, 不许用外债充行政费, 实即反对把大借款用于非国计民生的内战之上。当然, 不论国民党的反对, 还是进步党的监督, 一对袁世凯事实上都没起作用。
2、宪法之事又见对袁实行监督之意
第一届国会制定宪法时, 国民党坚持《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任命国务员须经国会同意, 反对总统有解散国会的权力。袁世凯要求总统有解散权, 而反对国会有同意权。梁启超在《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 规定大总统任命国务总理及解散国会, 须经国家顾问院同意, 国家顾问院由国会两院各选四人及大总统推荐五人组成梁启超认为这样既可防止大总统滥用解散权, 又部分保留了国会的同意权既限制一部分行政权,又使国会闭会时的一部分职权得经国家顾问院继续行使。此外为使国会以极简易手段监督政府, 鉴于《临时约法》只有弹勃而无不信任的规定, 弹幼的手序又极繁难, 使此权殆同虚设, 便规定众议院对国务员可行使不信任投票。凡此都隐然含有对袁世凯政府实行监督之意。
3、选举大总统三见与袁不无矛盾
据进步党成员回忆, “ 当总统问题发生时,梁启超首主张先定宪法后选总统, 汪荣宝提议在宪法上加入‘ 总统辞职后应受宪法上之诉追’一条, 皆为袁所深不喜。故一面对进步党力加敷衍, 一面则令其秘书长梁士治拉拢交通系组织公民党, 以分其势。即利用公民团强迫选举, 表面上虽系对待国民党, 实其于进步党亦未必十分放心, 观此可知袁并非真有爱于进步党。”
4、政党内阁主张及其方针终见良苦用心
梁启超坚持政党内阁的主张, 一直有由进步党组阁的雄心, “ 并以为非本党掌握政权不足以产生强善政府” 。国民党“ 二次革命” 失败后, 进步党第一流内阁应运而生, 梁启超以司法总长身分第一次入阁, 并代拟《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这个宣言书尽管充满了改良的特点, 但它针对各省都督凭借军队独霸一方的局面, 提出了以前历届内阁都不敢提出的裁兵和废省改道两项措施, 以收节省经费和集权中央之效。这无疑将触犯大小军阀的利益, 预伏了熊内阁必然失败的命运, 但毕竟表明了梁启超企图改变军阀割据, 建设强善政府的愿望。在司法总长任上, 梁启超为司法独立, 改良司法, 建立和健全法制, 也多有孽画, 因和袁世凯意愿相背, 同样未能付诸施行。反对取消国民党和解散国会。梁启超在民初一直把国民党视为危害国家的“ 暴民集团” ,其联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抗国民党,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并非完全支持。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爱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和领袖,渴望尽快结束革命动乱, 实现民初政治上的安定, 以利于发展实业。因此在政治上他提出《中国立国大方针》,他的宗旨是“ 择善而用中” , 即在革命派与袁世凯之间因利乘便, 调和折中, 他们以为只要这样就能建立“ 真的善的美的中华民国” , 并得以跻于世界大国的地位。历史宣告了这种幻想的破灭,但梁启超在民初执着的为这种政治思想去奋斗,我们要对他的《中国立国大方针》作出公允的评价。

回答3:

他是个男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