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里的确有这句话,当然楼主是说反了,而真实的历史中是否说过就不一定了.
文人和老百姓也不喜欢曹操。因为曹操杀了不少文人。文人喜欢同病相怜,老百姓更不管他在历史上有没有贡献。陆机就说:“曹氏虽功济诸夏,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在魏蜀吴三国三位开国领袖中,曹操留下的血债大概最多,令人发指的残忍记录也最多。血债总是要还的。杀不了曹操,口诛笔伐不行吗?义愤填膺之际,便难免夸大其辞,甚至诬蔑不实。比方说,他就未必杀过吕伯奢一家,更未必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不过,曹操也曾诬赖过别人的,冤枉他一回,也算一报还一报。何况这些事栽到他头上也“很像”。于是,皇帝、官僚、文人、老百姓便都异口同声地说曹操“奸”,尽管他们所指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
更为严重的是,曹操得罪了中国文化。或者说,得罪了中国文化对人的评价系统。曹操的观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才、能干,“不仁不孝”倒不要紧。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仁义忠孝,有没有才华,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功劳,有没有政绩倒不要紧。甚至,平庸一点更好,显得老实、忠厚、可靠。所以,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宁肯选择刘备,也不选择曹操。对德才兼备的诸葛亮,就更是推崇备至;对屡犯军事错误、葬送蜀汉前程,却忠心耿耿的关羽,也推崇备至。倒是苏东坡说了句公道话。他认为诸葛亮“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也就是说,仅仅那么一点忠信,便把过人才略和盖世功勋全压倒了。�
这是曹操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中国文化的悲剧。因为这种“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发展到后来,就是大清王朝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和张春桥之流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正确的评价系统是德才兼备。而且,德不等于政治态度,才也不等于科学知识。其中涉及问题甚多,姑不论。另请参看本书《雍正》一章。。这也是典型的狗与羊的逻辑。因为它翻译过来就是:“宁要一大群狗与羊,也不要一只虎和豹”,如果那虎或豹曾在农场里偷过猪的话。�
引自---品人录
不错的一本书,易中天先生写的,楼主不妨看看
是的!
但是你说错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中是在他杀了吕伯奢一家对陈宫说的
说反了,应该是
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
是的,曹操说过这句话,这是他在行刺董桌失败后,和陈宫逃亡到亲戚吕伯奢之家,吕伯奢吩咐家人设宴招待,自己去打酒,后来,曹操听到厨房里有人说“缚而杀之,如何?”曹操以为吕家人要杀自己去领赏,于是和陈宫冲进厨房,把吕家人全部杀掉,才看见厨房里放着一头待宰的猪。陈宫很后悔,曹操说赶紧走吧,吕伯奢回来就麻烦了。于是,二人离开了吕家,在路上碰到了吕伯奢买酒回来,问“贤侄何往,已吩咐家人杀猪相待。”曹操说有急事,待吕伯奢回转马头时,曹操趁其不备,一剑砍死,陈宫大惊,曹操这是说出了那句最有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曹操的性格。
是的.但你说错了.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其实历史上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夸大了